当前位置:于振海网 > 问答 >

以上三则材料在个人修养上表现出的共同点是什么?孔子和老子的观

发布时间:2022年7月14日更新时间:2023年7月1日作者:未知文章ID:64416浏览:

【问题】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
    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论语·八佾》)
    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老子·修身》)
    21.以上三则材料在个人修养上表现出的共同点是什么?(2分)
    22.第二、三则中,孔子和老子的观点和表达观点的方式有什么不同之处?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4分)

【参考答案】
    21.一个人只有谦虚好学,不自以为是才能有更高的智慧。
    22.孔子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表明谦虚好问不仅是个人修养,也是“礼”的要求。老子是通过类比手法和辩证思想(或:矛盾对立统一思想)来表达观点的,他认为一个人不自现、不自是,谦虚谨慎,才是真正有智慧的表现。
    【参考译文】
    孔子说:“君子所行之道有三,而我没有做到:有仁德的人不忧愁,有智慧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畏惧。”
    孔子进入太庙,每件事都要问一问。有人说:“谁说那鄹人叔梁纥的儿子懂得礼呢?到了太庙,每件事都要问一问。”孔子听到后说:“这是礼节啊。”
    委屈才能伸直,低洼才能盈满,破旧才能更新,少取才能多得,贪多反而惑乱。
    因此,圣人坚守大道为天下的楷模。不自我表现,因此聪明;不自以为是,因此彰显;不自我炫耀,因此有功;不自我骄傲,因此长久。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