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于振海网 > 问答 >

结合两则材料,概括出“孝”的本质。分析孔孟关于“孝”的主张。

发布时间:2022年7月22日更新时间:2023年7月1日作者:未知文章ID:64665浏览:

【问题】
    材料一: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材料二: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材料三:子曰:“事父母,几谏①,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②。”《论语·里仁》
    材料四:孟子曰:“亲之过大而不怨,是愈疏也:亲之过小而怨,是不可矶③也。愈疏,不孝也:不可矶,亦不孝也。”《孟子·告子下》
    【注】①几::轻微,婉转。②劳,操劳。③矶:激怒。
    21.结合第一、二则材料,概括出“孝”的本质。(2分)
    ▲
    22.结合第三、四则材料,简要分析孔孟关于“孝”的主张。(4分)
    ▲

【参考答案】
    21.敬爱的态度情感。(2分,意思相近即可)
    22.孔子认为子女不能对父母有怨恨,即使父母有过错,即使劝说无效,都不能怨恨。其强调的是对父母“孝”的绝对性。孟子认为子女对父母可以有怨恨,认为有大错时,子女的怨恨就是孝的表现。孟子认为“孝”有主次轻重之别,特定情况下,可违而并非盲从。(4分,每点2分,意对即可)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