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于振海网 > 问答 >

材料二中“觚不觚”是孔子对当时【】的社会现象的感叹,用材料四

发布时间:2022年7月30日更新时间:2023年7月1日作者:未知文章ID:64999浏览:

【问题】
    材料一: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12.1)》)
    材料二:
    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论语(6.25)》)
    材料三: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3.14)》)
    材料四: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老子·十八章》)
    21.材料二中“觚不觚”是孔子对当时【    】的社会现象的感叹,用材料四中的话说就是“【    】”。
    (2分)
    22.孔子认为“克己复礼”才能致“仁”,老子认为“大道废,有仁义”,请结合材料对这两种观点作简要评析。(4分)

【参考答案】
    21.礼崩乐坏(名实不符)    大道废
    22.“克己”是严格要求自己,孔子强调“克己”是有感于当时社会礼崩乐坏,名实不符的现象;“复礼”则是恢复周礼,他认为周礼完美、丰富,只有恢复周礼,才能实现“仁”。老子认为,提倡仁义,是因为“大道”被抛弃了;提倡孝慈,是因为六亲不和了。表面上看,他们的观点是相对的,实际上他们并不矛盾。孔子是从正面强调要建立社会的公德和秩序,老子是从反面主张直接回到人类社会的本原状态,都是倡导一种合理的社会秩序和道德。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