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于振海网 > 问答 >

简要概括孔子、孟子对“孝道”理解的差异之处。两种孝道观的评价

发布时间:2022年8月7日更新时间:2023年7月1日作者:未知文章ID:65280浏览:

【问题】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孟子曰:“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奕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
    21.根据上两段文字,简要概括孔子、孟子对“孝道”理解的差异之处。
    孔子:【    】。
    孟子:【    】。
    22.结合你对“孝”的理解,说说你对孔孟这两种孝道观的评价。

【参考答案】
    21.(1)孔子:注重精神方面的敬
    (2)孟子:注重物质方面的养
    【思路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概括文学名著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在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抓住关键句来解答。孔子对“孝”的理解,抓住“色难”,即“对父母和颜悦色”,认为“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即“有了事情,儿女需要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饭,让父母吃”,并不是真正的“孝”,孔子强调精神层面的“孝”。孟子对“孝”的理解,抓住“惰其四支”“博奕好饮酒”“好货财,私妻子”,强调自己在享受生活的时候不能忘记父母,要放父母在心上,关注父母的吃穿住行,这是物质层面的“孝”。
    22.我认为孔孟的说法都有一定道理,但都有失偏颇。孔子重对父母精神方面的敬,但却忽视了物质方面的养;孟子重对父母物质方面的养,但却忽视了精神方面的敬。在我看来,敬而不养、养而不敬都不是真正的孝,真正的孝应该是两者兼顾,不可偏废。
    【思路分析】此题考查学生个性化解读文学名著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把握文学名著的内容,进行拓展性解读。题干要求“结合你对‘孝’的理解,说说你对孔孟这两种孝道观的评价”,这就要求学生结合孔孟的观点答出自己是怎样理解“孝”的,同时点评孔孟的观点。点评中可全部赞成或全部否定,亦可赞成一方否定一方,要辩证地看问题。赞成孔子的“孝”可抓住精神层面的敬,可问题是只一味地“敬”父母,却不给他们物质方面的供养,不解决父母衣食住行问题,这是片面的。同理,孟子只是物质方面的“养”,只让父母吃饱穿饱,不注意对父母的态度等问题,就是不关注父母精神层面的需求,这也是片面的。正确的做法应是二者兼备,缺一不可。
    【参考译文】
    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当子女的要尽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仅仅是有了事情,儿女需要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饭,让父母吃,难道能认为这样就可以算是孝了吗?”
    孟子说:“四肢懒惰,不管赡养父母,这是第一种;酗酒聚赌,不管赡养父母,这是第二种;贪吝钱财,只顾老婆孩子,不管赡养父母,这是第三种。”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