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材料一: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学而》)
材料二: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论语·学而》)
材料三: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论语·学而》)
21.“有朋自远方来”的“朋”这里泛指【 】的人。“就有道而正焉”的“正”意思是【 】。
22.请从材料二、三中概括孔子要求弟子所“学”的内容,并说说你对孔子的评价。
【参考答案】
21.志同道合 匡正(改正)
22.(1)①学习《诗》《书》《礼》《乐》等儒家文化经典;②学习孝敬父兄、敏于事、慎于言、守信用等为人处世之道;③学习儒家仁爱之道、严于律己,提高道德修养。
(2)①赞赏孔子重视道德修养、为人处世的教育高于对文化知识的学习;②赞赏孔子重人格精神修养,轻物质享受的安贫乐道思想。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道德的君子吗?”
材料二:
孔子说:“小孩子在父母跟前要孝顺,出外要敬爱师长,说话要谨慎,言而有信,和所有人都友爱相处,亲近那些具有仁爱之心的人。做到这些以后,如果还有剩余的精力,就用来学习文化知识。”
材料三: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