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材料一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
材料二:
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庚。”冉子与之乘五秉。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论语·雍也》)
【注】①釜:古代量器,六斗四升为一釜。②庚:古代量器,二斗四升为一庚。③秉:古代量器,十六斛为一秉。一斛为十斗。
21.孔子认为实践“仁”的具体方式是【 】。(用材料中的原句回答)(2分)
22.孔子高度评价“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者,却指责冉子给子华之母“粟五秉”。二者是否矛盾?试作简析。(4分)
【参考答案】
21.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或:能近取譬)(2分)
评分标准:共2分。
22.不矛盾。(1分)
“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对象侧重于“众”,而子华之母更倾向于“私”。(1分)“济众”是济困、济急,而济子华之母为“继富”,“君子周急不继富”。(1分)
孔子没有反对对子华之母之“济”,指责的是冉子无原则的加粟,这实质上属于以公济私。(1分。得分关键在“无原则”上)
评分标准:按点给分,意思相近即可。
【参考译文】
子贡说:“如果有人能广泛地给老百姓以好处,而且能周济大众,怎么样?可以说是仁了吗?”孔子说:“何止于仁呢,可以说是仁了吧?”孔子说:“这哪里是致力于仁呢!那一定是达到了圣的境界了吧!尧舜对此恐怕都感到为难呢!所谓仁,是说自己想站得住,于是也使别人站得住,自己想行得通,于是也使别人行得通。能以自身作比方去类推别人,可以说是实践仁的方法了。
子华出使齐国,冉有替子华的母亲向孔子请求补助一些小米。孔子说:“给她一釜(六斗四升)。”冉有请求再增加一些。孔子说:“再给她一庚(二斗四升)。”冉有却给她五秉(八百斗)孔子说:“公西赤出使齐国,骑肥马,穿着又轻又暖和的皮袍。我听人说:君子应该救济有紧急需要的穷人,而不应该给富人添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