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希有不伤其手者矣。
(《老子·七十四章》)
(1)“格”在句中的意思是【 】。孔子认为【 】,其效果远胜于“政”“刑”。
(2)结合以上材料,简要分析孔子和老子观点的异同。
【参考答案】
(1)内心归依,心悦诚服;以德治国(或以礼治国)
(2)相同点:二者都是告诫统治者要善待人民。不同点:孔子认为,政令刑法既然不足以完全匡正社会人心,那就得靠道德的教化,使每一个人都能有羞耻心,自发守礼,实践道德;老子的观点是建立在民不聊生,甚至是生不如死的情况下,如果统治者依然以刑法来管理百姓,无异于伤害自身,到最后人民必然豁出性命,起兵造反。
【参考译文】
孔子说:“用政令来治理百姓,用刑法来整顿他们,老百姓只求能免于犯罪受惩罚,却没有廉耻之心;用道德引导百姓,用礼制去同化他们,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有归服之心。”
如果人民饱受暴政的逼迫,到了连死都不怕反抗的时候,统治者又怎能用死来威胁他们呢?若人民都畏惧死,一有人做坏事就被抓起来杀掉,那还有谁敢胡作非为呢?天地间,冥冥中有专司杀伐的力量,无须人代劳。如果人代替天实施杀伐,就好像一个不会工艺的人代替木匠做工一样,很少有不伤到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