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于振海网 > 问答 >

概述文中“谢陶易位”现象,并简析其产生的原因。

发布时间:2023年3月31日更新时间:2024年1月1日作者:未知文章ID:72555浏览:

【问题】
    26.概述文中“谢陶易位”现象,并简析其产生的原因。(3分)
    文学批评上的“自然”一词,来自道家。“道法自然”,道家的“自然”是没有任何外在目的和意识,没有功利性,不经过人工雕琢的存在。
    魏晋以后,“自然”被引入文学批评中,《文心雕龙·原道》云:“傍及万品,动植皆文,夫岂外饰,盖自然耳。”刘勰认为,“文”是天地万物本身固有的表现,有事物存在就有文采存在。“人文”就是辞藻华丽。【纪昀评《原道》时认为刘勰提出自然之道,是为了纠正六朝文藻雕华之弊,这应该说是误解。】在六朝人眼中,最能代表自然风格的,是后人认为“工巧”的谢灵运,大家都以“芙蓉出水”喻谢诗,即华丽而自然。
    到了唐代,李白主张“以自然为宗”,把老庄“自然”的真正含义引入了文学风格批评中。不过,唐人的美学理想受六朝影响太大,从初唐、盛唐的个体创作来看,总体风格仍属高华壮丽之自然,而不是朴素之自然。
    “文学经历了六朝的绮靡浓丽,初盛唐的高华壮丽,中晚唐的婉约秀丽,到宋代则由利返朴。”这个时候最有趣的现象就是“谢陶易位”。六朝以谢灵运为自然风格的代表获得评价最高,陶渊明靠边站,《诗品》列陶诗为中品,《文心雕龙》则根本不提及陶诗。在宋代,陶渊明完全取代了谢灵运,被誉为自然诗的典范,谢灵运则往往成为陪衬参照。宋人严羽的《沧浪诗话》也说:“谢所以不及陶者,康乐之诗精工,渊明之诗质而自然耳。”“自然”风格的桂冠从谢灵运头上转移到陶渊明头上,这恰恰反映了一种美学趣味的变化。可以说,老庄“自然”说中质朴之义,在宋人观念中得到最充分的发挥。
    (选自《广西大学学报哲社版》,有删改)

【参考答案】
    26.“谢陶易位”,指的是六朝时受追捧的谢灵运在宋代遇冷,而六朝时遇冷的陶渊明在宋后受到推崇。(1分)原因:宋人的美学趣味发生了变化,(1分)对诗歌语言的“自然”的认识从华丽有文采之美变化为质朴,不事雕琢之美。(1分)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