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十一月中旬至扶风界见梅花
李商隐
匝路亭亭艳,非时裛裛香。
素娥惟与月,青女不饶霜。
赠远虚盈手,伤离适断肠。
为谁成早秀,不待作年芳。
注:①裛裛(yìyì);气味郁盛的样子。②素娥:嫦娥。③青女:霜神。
【问题】
(1)梅花开放“非时”体现在哪些方面?请根据全诗简要概括。
(2)作者在诗歌中兴发了哪些感慨?请简要概括。
【参考答案】
(1)①“早秀”,十一月中旬开放,便显得很不合时宜;②嫦娥所赞助所关切的只是月亮,并非为了梅花而撒下月光;青女也并非为了梅花而降下寒霜,她不是为了显示梅花的品格。(又香又艳却不被待见,无人赏识;)(③即使想折下赠给友人,也做不到,徒惹离人悲。)
(2)①作者以早秀的梅花自喻,抒发生不逢时、抱负不得施展的身世感伤及怨恨;②与朋友别离(与梅花别离)知音难遇的孤寂之悲;③(对施展才华的迫切渴望以及深深的焦虑)(对自身遭遇的悲痛之情。)
【解析】
(1)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的能力。理解诗歌内容的试题考生要注意首先要注意审题,然后是结合题意到诗歌中去理解诗歌的内容。本题题干问的是:梅花开放“非时”体现在哪些方面?请根据全诗简要概括。根据对题干的理解,“非时”是指梅花开的不是时候,不合时宜。根据诗句理解梅花“早秀”过早的开放,没有得到别人的认可,还惹得离人内心的伤痛。
(2)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的情感赏析的能力。赏析诗歌情感题一般要从以下角度入手考虑:一是结合诗歌的标题及创作的背景,二是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去把握和分析,三是注意抓住情感的关键词句解读情感。例如本题中作者抒发的感慨有:借助梅花自喻,抒发了自己不被认可的无奈之情。同时也有友人离别的伤痛之情。同时也蕴含着作者的抱负不得施展的无奈和伤痛之情。
【点睛】
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