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邵伯温,字子文,洛阳人,康节处士雍之子也。雍名重一时,如司马光、韩维、吕公著、程颐兄弟皆交其门。伯温入闻父教,出则事司马光等,而光等亦屈名位辈行,与伯温为再世交,故所闻日博,而尤熟当世之务。光入相,尝欲荐伯温,未果而薨。后以河南尹与部使者荐,特授大名府助教,调潞州长子县尉。及司马光子康诣阙,邢恕召康诣河阳,伯温谓康曰:“公除丧未见君,不宜枉道先见朋友。”康曰:“已诺之。”竟往。康卒,子植幼。吕大防谓康素以伯温可托,请以伯温为西京教授以教植。伯温既至官,则诲植曰:“温公之孙,大谏之子,贤愚在天下,可畏也。”植闻之,力学不懈,卒有立。
绍圣初,章悖为相。悖尝事康节,欲用伯温,伯温不往。会法当赴吏部铨,程颐为伯温曰:“吾危子之行也。”伯温曰:“岂不欲见先公于地下耶?”至则先就部拟官,而后见宰相。悖荐之于朝,而伯温愿补郡县吏,惇不悦,遂得监永兴军铸钱监。时元祐诸贤方南迁士鲜访之者伯温见范祖禹于成平见范纯仁于颍昌或为之恐不顾也。会西边用兵,复夏人故地,从军者得累数阶,伯温当行,辄推同列。秩满,悖犹在相位。伯温义不至京师,从外台辟环庆路帅幕,实避惇也。
丁母忧,服除,主管永兴军耀州三白渠公事。童贯为宣抚使,士大夫争出其门,伯温闻其来,出他州避之。擢提点成都路刑狱,贼史斌破武休,入汉、利,窥剑门,伯温与成都帅臣卢法原合谋守剑门,贼竟不能入,蜀人德之。绍兴四年,卒,年七十八。赵鼎少从伯温游,及当相,乞行追录,始赠秘阁修撰。尝表伯温之墓曰:“以学行起元祐,以名节居绍圣,以言废于崇宁。”世以此三语尽伯温出处云。
(节选自《宋史·邵伯温传》)
【问题】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元祐诸贤/方南迁士/鲜访之者/伯温见范祖禹/于咸平见范纯仁/于颍昌或为之/恐不顾也/
B.时元祐诸贤方南迁/士鲜访之者/伯温见范祖禹/于咸平见范纯仁/于颍昌或为之/恐不顾也/
C.时元祐诸贤/方南迁士/鲜访之者/伯温见范祖禹于咸平/见范纯仁于颍昌/或为之恐/不顾也/
D.时元祐诸贤方南迁/士鲜访之者/伯温见范祖禹于咸平/见范纯仁于颍昌/或为之恐/不顾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处士:本指有才德而隐居不仕的人,后亦泛指未做过官的士人。
B.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但不能用于女性。
C.诣阙:“阙”借指朝廷或京城,“诣阙”即奔赴朝廷或都城。
D.秩满:“秩”指官吏的职位或品级,“秩满”即官吏任期届满。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邵伯温勤学好友,受到良好教育。他既得到了父亲的教导,又结交了司马光、韩维、吕公著、程颐兄弟等同辈友人,增长了见闻,熟悉了时务。
B.邵伯温讲究礼节,懂得知恩图报。他劝说司马康做事要有分寸,守礼节;司马康去世后,他承担起了教育司马植的责任。这些体现了对司马光的感恩。
C.邵伯温坚守大义,不愿阿谀逢迎。章惇因为曾经师事邵康节,想要重用邵伯温,邵伯温却百计避免;众人皆巴结童贯时,他听闻童贯要来,却躲避。
D.邵伯温守蜀有功,深受百姓爱戴。在反贼史斌势力正盛之时,他与卢法原共同谋划,坚守剑门关,最终阻止了史斌入川,蜀人因此十分感激他。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西边用兵,复夏人故地,从军者得累数阶,伯温当行,辄推同列。
(2)赵鼎少从伯温游,及当相,乞行追录,始赠秘阁修撰。
【参考答案】
10.D
11.B
12.A
13.(1)恰逢西边发生了战争,欲收复西夏故地,从军的人可连升数级,邵伯温应当前往,但他却将机会让给了同僚。
(2)赵鼎年青时跟邵伯温交往,等到赵鼎做了宰相,就请求朝廷追封邵伯温,朝廷才追赠邵伯温为秘阁修撰。
【解析】
10.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本题中,名词做主语的,就在名词之前经常停顿。如:“元祐诸贤”“士”“伯温”“或”作主语。动词作谓语“迁”“见”“恐”“顾”。“于咸平”“于颍昌”是结冰短语作状语,常在这些词之后常有停顿。同时,可以借助句中的一些副词或连词进行断句,比如“时”常在句首,“也”作语气词常在句末。专有名词,如“元祐”“伯温”“范祖禹”“范纯仁”等词在断句中不能断开,可以根据其作用选择在合适的地方断开。文言断句后,语意要符合文意。此句的句意:此时,元祐党人大多迁读到南方,士人很少有敢去拜访他们的,但邵伯温在咸平拜见了范祖禹,在颖昌拜访了范纯仁,有人为他忧俱,他却毫无顾忌。
点睛:高考文言断句方法:一般来说,文言断句要依照以下三项原则:一要通读全文,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和主题;二要仔细体会词语的含义和词语之间的关系;三要先易后难,逐步缩小范围,直至断开全文,加上正确的标点。1、名词断句法。通读全文,找出人名、地名、事名、物名、朝代名、国名、官职名等。这些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2、语序、句式断句法。文言文中有一些特殊的语序,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谓语前置等。还有一些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式、被动句式等。准确地把握这些特殊语序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帮助。3、对称、对偶、排比断句法。古人写文章非常讲究语句的整齐对称,行文中常常上下句用相同的字数和结构。4、对话标志断句法。文言文中,有一些对话的标志,如“曰”“云”“言”等。在这里应注意两点:一是对话中又有对话的情况,二是文中省略说话人和“曰”字的情况。5、文言虚词断句法。文言虚词断句的一般规律是:“曰”后往往加冒号;“盖”“夫”大多在句首;“于”“而”一般在中间;“耶”“乎”经常表疑问;“矣”“耳”后面加句号;“哉”字后面跟感叹;“也”“者”表停顿,或句号或逗号看情况。6、顶真修辞断句法。想提高文言翻译和断句的能力,就要认真了解有关文言翻译和断句的方法。如断句的方法:①通读全文,弄懂大意。②循序渐进,先易后难。③寻找标志,各个击破。④通读全文,查漏补缺。断句的基础在于领会全篇的文意,因此断句首先要读几遍原文,力求对原文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分析难断的句子。对文言翻译,要重点掌握在词语和句子的翻译中应注意的问题。
11.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考生在平时学习中应多多识记积累相关的知识。
B项错在“不能用于女性”,“薨”可以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
12.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微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A项错在“结交了司马光、韩维、吕公著、程颐兄弟等同辈友人”。阅读原文第一段可知:司马光、韩维、吕公著、程颐兄弟等是其父亲同辈,属于邵伯温的长辈,不是“同辈友人”。
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还有细节方面容易出题,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特别是细节处,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13.试题分析:题干是“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能力。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注意特殊句式和虚词,把握语境推断。第一句关键点:“会”:“恰逢”;“用兵”:“发动战争”;“累数阶”:“连升数级”;“推”:“推让,让”。第二句关键点:“游”:“交往”;“及当相”,省略句,应译为“等到(赵鼎)做了宰相”;“追录”:“追封”。
【参考译文】
邵伯温,字子文,河南洛阳人,是康节处士邵雍之子。邵雍在当时颇有名望,司马光韩维、吕公著、程颐兄弟等都到其门下与之交往,邵伯温在家聆听父亲教海,在外则以司马光等为师,而司马光等人也不讲名位辈份,与邵伯温父子两代为友,因此邵伯温见闻日渐广博,且特别熟当世事务,司马光入朝为相,曾打算荐举邵伯温,可惜尚未荐举,司马光便去世了。后来因为受到河南尹及部使者的推荐,邵伯温被特授予大名府助教的官职,调任路州长子县县尉。等到司马光之子司马康应召入朝时,邢恕请司马康先到河阳,邵伯温对司马康说:“你服丧期满,还未去晋见皇帝,不宜绕道河阳先见朋友。”司马康说:“可我已经答应了邢恕。”最终还是前往了河阳,司马康去世后,儿子司马植年幼,吕大防说司马康平素认为邵伯温可托付,于是请求任命邵伯温为西京教授,便于教育司马植。邵怕温到任后,就教育司马植说:“你是温公司马光之孙,谏议大夫司马康之子,是贤是愚皆为天下人所关注,你当敬畏这个身份,”司马植听后,发奋学习,毫不懈悠,最终有了立身之本。
绍圣初年,章惇任宰相。章惇曾经师事邵雍,(故任相后)打算重用邵伯温,但是邵伯温不愿前往。恰逢按规定邵伯温当赴吏部听候铨选,程颐对邵伯温说;“我担心你此次的吏部之行。”邵伯温说:“我难道不打算见先公于地下吗?”于是,邵伯温先到了吏部听候差,然后才去见宰相章惇,章惇将邵怕温举荐给朝廷,而年伯温希望补卜任郡县官职,章惇为此极不高兴,伯温最终担任永兴军铸铁监。此时,元祐党人大多迁读到南方,士人很少有敢去拜访他们的,但邵伯温在咸平拜见了范祖禹,在颖昌拜访了范纯仁,有人为他担忧害怕,他却毫无顾忌。恰逢西边发生了战争,欲收复西夏故地,从军的人可连升数级,伯温应当前往,但他总是将机会让给了同僚。邵伯温任监永兴军铸铁监期满后,章惇依然在宰相位上,伯温坚守大义不去京师做官,而选择接受州征召作了环庆路帅府,实际上是为了避开章惇。
他的母亲去世,服丧期满后,邵伯温主管永兴军耀州三白渠公事。(此时)童贯担任该区域宣托使,许多士大夫争相处登门巴结讨好,邵伯温听说量贯要来,赶紧出走他州以避童贯,后来被擢升为提点成都路刑狱,当时反贼史斌率部破武休,进入汉中,利路,窥伺剑门关,邵伯温与成都帅臣卢法原合谋守剑门,反贼最终没能进入关内,蜀人因此对邵伯温十分感激。绍兴四年,邵伯温去世,时年七十八岁。赵鼎年青时跟邵伯温交往,等到赵鼎做了宰相,就请求朝廷追封邵伯温,朝廷才追赠邵伯温为秘阁修撰。赵鼎为邵伯温做墓志铭说:“(邵伯温)以学识行起于元年间,以名节居处于绍圣年间,以言论受贬于崇宁年间。”世人皆认为赵鼎这三句话概括了邵伯温一生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