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仲春时节,稻身鹅黄半绿。那如万锅齐沸般的蛙鸣,几乎来自每一寸水田、每一滩泥洼,甚至每一缕目光和呼吸。清晨的阳光照在秧苗上,连着【 】的蛙鸣,整个田野都恍如一层嫩绿的薄毯,绒绒起伏,软软沉浮。都说江南的春天多是【 】般的纤丽和精致,倘若你看到江南田野上几万亩油菜花连天接云,大气怒放,我相信你会为这种说法感到惭愧。
【色彩作为我感怀江南春天的一个关键词,我对江南的春天,有了身心俱澄的崇仰;它也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华丽、奇异的春天,从来不是自然界单方面的杰作。】( ),才构筑成瑰丽雄奇的春天图画,而且让它永葆【 】的生机和蓬勃。
春天的多彩和烂漫,既包括具象的自然界万紫千红、【 】的摄影和绘画,也包括抽象的人与人之间感动信任、关爱互助的乐享与滋润。
【问题】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铺天盖地 小巧玲珑 山清水秀 美不胜收
B.漫山遍野 小家碧玉 山清水秀 秀色可餐
C.铺天盖地 小家碧玉 天人合一 美不胜收
D.漫山遍野 小巧玲珑 天人合一 秀色可餐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色彩作为我感怀江南春天的一个关键词,我对江南的春天,有了身心俱澄的崇仰;它也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春天的华丽、奇异,从来不是自然界单方面的杰作。
B.色彩作为我感知江南春天的一个关键词,我对江南的春天,有了身心俱澄的崇仰;它也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春天的华丽、奇异,从来不是自然界单方面的杰作。
C.色彩作为我感知江南春天的一个关键词,我对江南的春天,有了身心俱澄的崇仰;它也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华丽、奇异的春天,从来不是自然界单方面的杰作。
D.色彩作为我感怀江南春天的一个关键词,我对江南的春天,有了身心俱澄的崇仰;它也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华丽、奇异的春天,从来不是自然界单方面的杰作。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人类的耕耘加上气象、物候的驱使,两者的和谐互动、美美与共
B.气象、物候的驱使加上人类的耕耘,两者的和谐互动、美美与共
C.人类的耕耘加上气象、物候的驱使,两者的美美与共、和谐互动
D.气象、物候的驱使加上人类的耕耘,两者的美美与共、和谐互动
【参考答案】
17.C
18.C
19.B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明确题干要求,选成语填空,要求学生答题前先将空格所在的前后语境读明白,然后结合成语的意思用法等进行判断。本题中第一空说蛙鸣声势大,到处都是,而铺天盖地:形容来势猛,声势大,到处都是。漫山遍野多强调数量很多、到处都是。所以此处应该选择铺天盖地更适合语境;第二空中把江南的春天比作了一位美女,突出了美丽精致的特点,而小巧玲珑:形容东西小而精致;小家碧玉:指小户人家的年轻美貌的女子。根据语境应选小家碧玉更合适;山清水秀:山山水水十分清幽秀丽,形容风景优美。天人合一: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第三空中强调的是江南的春天不是自然界单方面的杰作,而是人与自然共同的杰作。故选天人合一更合适;美不胜收:指美好的东西很多,一时看不过来。秀色可餐:一是指妇女姿色美丽诱人,二是形容自然景色优美秀丽。第四空中强调的是摄影和绘画的美好。应该用美不胜收更适合语境。故选C。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前后矛盾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本题中,“感怀江南春天”搭配不当,应该为“感知”,排除AD,而根据前文“我对江南的春天”,可以确定后面应该强调得是“华丽、奇异的春天不是自然界单方面的杰作”,故排除B,故选C。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补写句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句子顺序是否合理,话题是否一致,前后是否照应,格式是否一致,音节是否和谐等。本题中,上句中“华丽、奇异的春天,从来不是自然界单方面的杰作。”强调的是“自然界”,所以下一句主语应该是“气候物象”自然界的因素,排除AC,后面两个词语是根据递进关系,应该是“和谐互动、美美与共”排除D,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此类题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及词语的意思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成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以下几种类型的错误:(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三)看成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