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于振海网 > 问答 >

从第二句的“怜”到第六句的“忧”和“虑”,再到末句的“愧”

发布时间:2024年1月9日更新时间:2024年1月1日作者:未知文章ID:82305浏览:

【问题】
    16.从第二句的“怜”到第六句的“忧”和“虑”,再到末句的“愧”,分别反映出诗人怎样的情感内容?请结合全诗进行分析。
    人日寄杜二拾遗①
    高适
    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
    柳条弄色不忍见,梅花满枝空断肠。
    身在远藩②无所预,心怀百忧复千虑。
    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
    一卧东山三十春③,岂知书剑老风尘。
    龙钟还忝二千石,愧尔东西南北人。
    [注]①人日:农历正月初七。杜二:杜甫。此诗写于高适晚年任蜀州刺史期间。②远藩:指蜀地。③东晋时期,贤人谢安坚决辞去官职到会稽附近的东山隐居,后人常用“高卧东山”来比喻隐居不仕,生活安闲。

【参考答案】
    16.第二句表现思念故乡,三、四句写羁旅飘泊的孤寂落寞和异地宦游的怅然失意及人生的渺茫。有愤慨和不平,有忧郁和悲伤,感情是复杂变化的。五、六句写诗人的爱国热忱未衰减,面对动荡不已的时局,忧虑不已。此忧之深,虑之远,更说明国步艰难,有志莫申。深沉的感喟中,隐藏了内心无限的哀痛。瞻望未来,深感渺茫,回顾往昔,事难前定。诗人对早年曾隐身“渔樵”的“愧”蕴含着自己匡时无计的孤愤,和对友人处境深挚的关切,更见得两人交谊之厚,相知之深。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