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13.前人引《南史》注诗中“小乌巾”,“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结合这一注解,谈谈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
奉陪郑驸马韦曲①
杜甫
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绿樽须尽日,白发好禁春。
石角钩衣破,藤梢刺眼新。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
注:韦曲:唐代长安游览胜地。杜甫作此诗时,求仕于长安而未得一官。
【参考答案】
13.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不知自己何时才能占据一丛竹林,头戴小乌巾,过着像刘岩一样的隐士生活”。运用典故,通过对韦曲春色描写,表达出作者的喜爱之情,因此产生对归隐山林的隐士生活的向往,曲折含蓄地表达出对久图官场功名而不得的厌倦情绪。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前人引《南史》注诗中‘小乌巾’,‘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结合这一注解,谈谈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这是考查诗歌的情感。题干中给出“小乌巾”的注解“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使我们知道诗人因为韦曲春景之美而心生归隐之意。“何时占丛竹”表达了作者对归隐的向往,与前面对韦曲美景的赞赏一脉相承。“头戴小乌巾”运用典故,隐含求仕未果的复杂心情。而诗歌后面的注释表明了作诗背景“求仕于长安而未得一官”,求仕不得,难免心灰意冷,于是说上几句归隐之语自然之极,这种情感很复杂,说是要归隐,未必真归隐,发发牢骚或自我安慰均有可能,不过对自然美景的不舍倒是真实可感。
【技巧点拨】参照注释和典故本身,知人论世,即可得到答案,注意要先理解诗句本身的意思再分析,归隐之怀在表面,厌倦功名之心则为根本。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不知自己何时才能占据一丛竹林,头戴小乌巾,过着像刘岩一样的隐士生活”,运用典故,通过对韦曲春色描写,表达出作者的喜爱之情,因此产生对归隐山林的隐士生活的向往,曲折含蓄地表达出对久图官场功名而不得的厌倦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