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舍与得:境界的呈现与价值的多元
张宏生
在金庸看来,舍与得是人生中的一个大问题,他在刻画人生境界时,有意无意地突出了这一哲理的重要性,甚至把释迦牟尼出家的故事加以变化,用在书中,体现出一种追求真理的决绝。
但是,舍与得,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有无心与有心之分。无心之舍,能体现出一种高深的境界。《天龙八部》中苏星河派人邀请天下围棋高手前往破解“珍珑”,段誉虽然“棋思精密”,也功败垂成。虚竹随便放子,杀死了自己的一片棋子,反而使得整局棋都活了。原来“珍珑”的秘奥正于此。有心之舍,则是按照有舍才有得的原则行事,从而取得成功。《倚天屠龙记》中写张三丰现场教授张无忌太极剑。“传给他的乃是‘剑意’,而非‘剑招’,要他将所见到的剑招忘得半点不剩,才能得其神髓,临敌时以意驭剑,千变万化,无穷无尽。”这种舍,不仅指出一种高妙的境界,也隐然指向技术的层面,这是一种可以操作的境界,并不单纯停留在玄虚的层面。这样,也就能从不同角度,体会人生的哲理和境界。
不过,如果仅仅如此的话,虽然有着精彩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其中所反映的理念仍然比较明显,也就很容易地引导人们直接做出价值判断。金庸的武侠小说超越旧武侠小说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反映出生活的真实和人生的复杂,突破了正邪的二元对立。这原本也是人性的常态,但小说的线索不能太零散,因此将这些表现出来有相当的难度。金庸以其对生活的深刻体察和出色的艺术表现力,将这一点写得非常深入。值得特别指出的是,金庸不仅在描写人物时能够写出生活的多元,而且在传达理念时,也能让读者看到不同的角度所带来的不同理解,因而能作出不同的判断。
在《笑傲江湖》中,辟邪剑法有种种违碍,但这似乎并不能阻止住人们对这种武功的向往。东方不败研习《葵花宝典》,虽然在本质上是受到了任我行的算计,但他对这门功夫的热爱与痴迷却是发自内心的。岳不群和林平之则不同,他们一开始就是主动的。关于岳不群修习辟邪剑谱的过程,书中着墨不多,不少细节都可以从林平之的经历补充出来。金庸在叙述诸人对《葵花宝典》的痴迷时,显然是带有价值判断的,即《葵花宝典》能够使人乱性,不走正道。但这个逻辑实有其脆弱性,因为武功本身并无所谓好坏,掌握了辟邪剑法的渡元法师,行侠仗义,完全是一个正面形象。而达到那一武功境界,作为前提必须要放弃一些在世俗看来非常重要的东西,也似乎并不存在什么问题。
于是我们看到,尽管舍与得这一对范畴,作为理念,并不一定要做什么切割,但具体实行起来,仍有其价值标准。在金庸看来,这种理念的规定性必须是人性之正、人性之常,是趋向正面的东西,否则,做坏事也可以在舍与得这一对范畴中做文章。同样的思路也可以用来理解《侠客行》。当中原各位武林高手来到侠客岛上参详武功时,他们抛弃了家人、徒弟和事业,舍弃的目的是为了能够参得高明的武功。可是他们太过执着,所以没有一个人能够成功。可见,在金庸看来,这样也是不当之舍,是不应该提倡的。
【问题和参考答案】
17.具体实践中的“珍珑”秘奥与太极“剑意”有什么异同?(6分)
相同:都是“舍”后“得”,都是高境界。(2分)
不同:“珍珑”秘奥是无心之舍,更为玄虚;太极“剑意”是有心之舍,指向技术层面,可以操作。(4分)
18.“金庸的武侠小说超越旧武侠小说”体现在哪些方面?(6分)
反映出生活的真实和人生的复杂,突破了正邪的二元对立;
对生活有深刻体察和出色的艺术表现力,写得非常深入;
传达理念时能让读者看到不同的角度所带来的不同理解,因而能作出不同的判断。(一点2分)
19.金庸是如何认识“舍与得”的大问题的?根据文本简要概括。(6分)
肯定对于“得”的追求;
认识到“得”的前提是先有“舍”;
执行的价值标准在于必须趋向正面的东西,不可过于执着。(一点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