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声里的祖先

发布时间:2025年8月12日更新时间:2025年8月12日作者:吴克敬文章ID:90526浏览:

【原文】
    歌声里的祖先
    吴克敬
    小黄的名望早已飞出了黔东南。
    那是因为他们的歌,小黄侗族大歌,我是未到黔东南,就知道了小黄,中央电视台没少给小黄大歌排场,仅我手边检索的有限资料,可知小黄大歌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就多次参加全国性的会演,并走出了国门,走向了世界。1958年,小黄歌手吴大安排演的侗戏《珠郎娘美》,赴云南大理参加全国少数民族戏剧调演,便获优秀节目奖;1964年,小黄歌手在北京参加全国少数民族群众业余艺术观摩演出,亦获得极大成功,受到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并合影留念;1982年和1985年,小黄歌手又两次进京演出,隔了不几年,到了1994年和1995年,又连续赴京会演。其中最为特别是,他们的小歌手潘美浩等,年龄最大的12岁,年龄最小的9岁,5名小姑娘如深山里的黄鹂,在首都刚一亮嗓子,就轰动了京城,受邀中央电视台,参加了“六·一”晚会现场直播;1996年的“六·一”儿童节晚会,小黄又推出了吴培建、潘艳月等5位小歌手,晋京在央视演唱多声部的无伴奏侗族大歌。这次演出,使年少的吴培建等4名侗族少女,形成了一个组合,一举唱出国门,唱到了法国的巴黎,原以为亮一亮相就很出彩了,结果被巴黎的民众所喜爱,一连演出了13场,且场场爆满,法国的外长夫人,聆听了演出后,禁不住特意接见了小演员。新世纪以来,小黄侗族大歌的名望日隆一日,不断受邀参加全国性的演唱,还多次访问他国。2007年4月11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率中国政府代表团出访日本,小黄吴秋月、潘远兰、潘鳞玉、潘培转孟、吴妲兰、潘婢内、吴凤香、潘婢业、潘小妲等9名侗族大歌的小歌手,随访东瀛,参加了次日于东京举办的“2007中日文化·育年”开幕式“守望家园——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场晚会”的演出,得到温家宝总理的高度赞扬,他鼓励小演员:一场成功的演出,胜过一个大的项目。昨晚的演出非常成功,深深地打动了日本观众。
    慕名来到黔东南,来到小黄村,但却来时容易进去难,一条波涛翻滚的河流横亘在村头上,架有一座黔东南少数民族特有的木结构廊桥,桥头上涌塞着各色人等,数也数不清。走近了看,一方是小黄村的人,他们清一色侗族自织自染的青布衣裳,列队站在木桥上,面前是一个长条的木案,木案前还有一条草结的揽索,挡住五颜六色要进小黄村游览的观光客……客人们七嘴八舌,南腔北调,听得出来自全国各地,在他们中间,像是山坡上的草丛里点缀的花木一样,还夹杂着不少高鼻梁蓝眼睛的外国人……这是小黄村风俗了,他们是要和进村游览的客人对唱的,小黄歌手唱了歌,游客中必须有人站出来与之对唱,唱得好了,小黄人才会放下揽路的草索,给游客敬酒,陪游客进村览胜。
    小黄派出的是5位少女歌手,她们开口一唱,即唱得山转水转,让游客中斗胆对歌的人,一个一个都唱得败下阵来。没奈何,同伴鼓动我了,扯胳膊拽腰带的,把我推到5位花儿一样的少女歌手对面,我让她们姐妹先唱,她们唱了,我说在黔东南的风水宝地上,我就刮一阵黄土高原的西北风吧。我说过了,开口就来:
    六月的日头腊月的风,
    老祖先留下个人爱人;
    三月里桃花满山山开,
    世上的男人就爱女人!
    揽路的草索在我的歌声里放下来了。但我知道,我是没资格骄傲的,小黄人所以放下揽路的草索,是我唱的这曲信天游里的几句话,和他们侗族大歌的本质意义和上了调。这曲《老祖先留下个人爱人》的信天游,是歌颂老祖先的,对老祖先的共同崇拜,让我们情相通、意相合……酒碗,总是酒碗,小黄姑娘手捧着银质的酒碗,在放下草索的那一瞬间,蜂拥而上,也不让我动手,她们高高地捧起来,送到我的嘴边,喝了一碗又一碗,喝得我晕乎乎的,都有些醉了。
    我知道,所以醉,即有酒的力量,更有侗族大歌的力量。
    跨过木桥,进入小黄村,在村子的中心地带,以木塔为标志,早有小黄的父老乡亲,盛装列队在木塔向阳的一级级台阶上,等待着游客的到来,我用照相机把那个壮观的景象拍了下来。感觉我们所到的日子,几乎就是小黄村的一个节日了,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服饰新鲜,姿容喜悦,他们列队在当作歌台的木塔台阶上,要以他们自己的方式演唱侗族大歌了。
    没有乐器伴奏,不用现场指挥,数百人的演唱队伍,带着他们祖辈的遗传,极具音乐天赋地演唱开了。是的,我虽然听不懂他们的演唱,但我体会得到他们的演唱魅力,有时像细雨润物,温润着我们的情绪;有时又像暴风骤雨,敲打着我的神经,我的心情,就在侗族大歌的美好旋律中,起起伏伏……他们的演唱,丰富多彩,一会儿男女对唱,一会儿多人同唱,一会儿又集体大合唱。男女对唱的妙趣,还在我的耳蜗里缠结,多人又唱起了调儿……我被折服了,感动小黄侗族大歌的名不虚传。整场演唱,最能打动人,让人不能忘怀的是男女老少几百人的集体大合唱了。演唱时,先由一人领唱,然后群起而效仿,多声部相融合,高有高的极致,中有中的韵律,低有低的趣味,浑然天成,完美和谐,格调的柔和与委婉,音韵的优美与典雅,让人不由自主地也要跟着唱了……美啊!太美了,他们的合唱在继续,时而高亢宽广,时而低沉悠扬,灌进我的耳朵里的,有鸟叫与蝉鸣,有山呼与水响,我身在观看侗族大歌的演唱现场,心却随着佳绝的歌声,飞到如诗如画的大自然中了。
    娃娃队的童声单纯如露,天真烂漫。
    姑娘队的柔声清亮似水,沁人心田。
    罗汉队的音域深厚若山,万物震撼。
    拍案惊奇,我在体验那神奇的艺术感受时,心中不时涌起一股难奈的冲动,我与陪伴观光的当地一位文化通相聊,他给我说了,去小黄,今天不是特意安排的,他们这里,处处有歌,时时有歌,节日志庆,以歌相贺;男女相恋,以歌为媒;生产生活,以歌传言……阴晴雨雪,任何一个日子,去小黄都能听到他们的歌声,特别是在雾霭笼罩了小黄的时候,这里的歌坛唱起来了,那里的歌坛唱起来了,歌声传达着他们对幸福生活的憧憬,也传达着他们对过去的日子以及老祖先的怀念。
    是啊!可敬可亲的老祖先给小黄留传下了太多太多的大歌,老祖先是神圣的,老祖先就在大歌里!

【问题】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两段写小黄侗族大歌日隆一日的名望,为下文作者慕名来到小黄村感受歌声的美好做了铺垫。
    B.作者详细描写了村口对歌的情形,其中多次提及挡住观光客的那一条“揽路的草索”,这是为了表现小黄村人热情好客的性格特点。
    C.侗族大歌中“有鸟叫与蝉鸣”“有山呼与水响”,这充分体现了小黄村的侗族同胞与大自然融洽相处的生活方式和艺术追求。
    D.“我”在小黄村获得了美好而又神奇的体验,其层次极其丰富,除了歌声的美好外,还有人情的美好、风俗的美好和文化的美好。
    8.结合上下文,简要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精妙之处。(6分)
    9.本文主要写小黄村人的“歌声”,并未正面写到“祖先”,但却以“歌声里的祖先”为题,请问作者这样处理合理吗?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7.B(作者多次提及“揽路的草素”,并非为了再现小黄村人热情好客的性格特点,而是为了表现“我”的歌声打动了侗族同胞。让我们情意相通。)
    8.①运用比喻修辞,把声音比喻成各种自然事物,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不同声部的声音特点、演唱风格和动人效果;②三个句子独句成段,结构整伤,在整齐的修辞效果中强化了小黄村演唱艺术带给人多层次的审美感受;③结构上方面与前文中所描写的“多声部相融合”的“集体大合唱”相呼应,另方面与下文“神奇的艺术感受”相呼应。④表现了“我”对侗族大歌的神奇艺术魅力的赞叹之情。(每点2分,任答3点6分。其他答案如“排比”,若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9.合理。其合理性表现在:①一方面小黄村人唱歌的天赋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小黄村唱歌的习俗是老祖宗留下来的,他们演唱的曲目也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因为“老祖先就在大歌里”,所以写大歌其实就是写祖先;②另一方面小黄村人会唱歌、爱唱歌,他们通过歌声表达的是对老祖先的歌颂,“对老祖先的共同崇拜",所以写大歌也就是写祖先;③对于生活在不的地域的不同民族而言,并非因为歌声,而是因为歌声中所包含的老祖先的文化传承而产生“香相通、意相合”的彼此认同,歌声可能不同,对“老祖先”的精神认同却是共同的,所以“祖先”化“歌声”更具有共通性,更具有力量。(每点2分,共6分。其他答案若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
推荐文章
  • 山丹题壁

    【原文】 山丹①题壁 杨一清② 关山逼仄③人踪少,风雨苍茫野色昏。 万里一身方独往...

  • 白居易《南浦别》 李益《喜见外弟又言别》

    【原文】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喜见外...

  • 感遇四首(其二)

    【原文】 感遇四首(其二) 李白 可叹东篱菊,茎疏叶且微。 虽言异兰蕙,亦自有芳菲...

  • 西村

    【原文】 西村 陆游 乱山深处小桃源,往岁求浆忆叩门。高柳簇桥初转马,数家临水自成...

  • 岑参《碛西头送李判官入京》 陆游《渔家傲·

    【原文】 碛西①头送李判官入京 岑参 一身从远使,万里向安西。汉月垂乡泪,胡沙费马...

  • 夜行

    【原文】 夜行 吴兆骞① 惊沙莽莽飒风飙,赤烧连天夜气遥。 雪岭三更人尚猎,冰河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