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于振海网 > 文集 > 作文 >

咏雨

发布时间:2011年12月3日更新时间:2024年5月30日作者:于达文章ID:646浏览:

    早春二月,竟下起了绵绵细雨,这在春寒料峭的北方,是极不寻常的。那绵长的雨丝牵动了我的情愫,使我不禁也想“附庸风雅”地去咏雨。但提笔之时却又少词乏句,脑海中只是不断涌出前贤们对雨的咏叹……
    “七八颗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此为宋代词人辛弃疾《西江月》中之名句。我仿佛看到词人漫步于阡陌之中,远望那绵延数百里的山脊,黑魃魃如同一个巨大的屏障。一丝风也没有,一轮明月挂在天上,偶有飞鸟起落,映于玉盘之上,总使人不觉一惊:云遮月了吧?要下雨了吧?道旁的池塘里传来阵阵蛙鸣,清脆而又似藏狂躁。同时。蝉也不甘人后,展示起自己高超的歌技,唱出一曲曲高亢的乐章。就连湖水也随着蝉鸣蛙叫泛起一圈圈涟漪,使原本静谧的夜晚变成了一场隆重的音乐会。稻花的香味在空气中飘散着,弥漫着,沁人心脾,使人欲醉倒在这广阔无垠的原野之上。空气依然闷热,身上黏黏的。就在这时,一丝清风拂过,接踵而来的是那使人全身清爽的雨丝。唉!雨真是善解人意呀!它抚平了狂躁,荡涤了闷热,使一切归于平静,归于自然。旷野中又奏起了圆润清爽的淅淅沥沥的天籁。
    一丝寒意袭来,我打了个寒战,李商隐那《夜雨寄北》中“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的意境不禁在我眼前展现——
    杂芜的土地上有一间小小的茅屋,屋中一个身穿长衫、鬓发早华的儒者,左手抚案,右手提笔,独对孤灯,却迟迟难以下笔。烛光闪烁,照出他满目的相思与愁苦。一会儿,他弃笔起身,凭窗而望:在静寂、凄冷的秋雨中,远处重峦叠嶂,山路回环曲折,归家路却遥遥不见,子规的啼叫在忧愁之中更显悲伤。在一棵枝叶脱落殆尽的古树旁,秋池中的水渐渐上涨。没有昆虫的鸣唱,没有丰收的喜庆。诗人那思归不得之心恐怕也只有沥沥的秋雨知情。而那绵长的雨丝,不正是作者流不出的相思泪吗?是啊!秋雨来的总是那么恰到好处,记得去年秋天,考试失利了,我只是想哭,想发泄满心的郁闷。正在这时,天上下起丝丝的秋雨。我义无反顾地冲人雨的怀抱,尽情流泪。谁又在意那男孩儿脸上淌的是雨还是泪呢?感谢秋雨!
    而现在正值初春,尤其在这北国,似乎更应想到那首诗——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是的,我想这场雨下完之后小草是不是就该返青了?柳条是不是就该打起芽苞了?明天是不是就可以不穿防寒服了?闭上眼,我仿佛真的看到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我仿佛听到冰层爆裂、土地松动、春苗挺身的声音。忽地,从草地上腾起一群鸽子,“咕咕”地飞向空中。人们也都出来舒活筋骨,抖擞精神,一片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春雨虽细如牛毛,但丝丝人土,滴滴润物,她踏踏实实、一丝不苟的作风,历来被文人墨客所称颂,故有人赞之曰:“春雨贵如油。”
    我忍不住也用粗拙之笔吟上几句,以表对雨的赞美。
    雨为人友,
    雨为生源。
    为情感之载体,
    为人意之知音。
点评:
    “咏”,是心底欢愉之情,是久久沉郁之声,是拳拳赞叹的呼之欲:出,更是小作者感情的自然流露。而“雨”,这一充满灵性的情之载体、意之知音,使得小作者拿捏出了一个灵动、舒美的“雨”的咏叹世界。文章写得颇具意蕴,对于初一学生而言,已属难得。
 

顶一下
4
100%
踩一下
0
0%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
推荐文章
  • 世界在于“我”

    【问题】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英国某家报纸曾给读者出了个讨论题:...

  • 新发现

    今年是改革开放32周年,人民的生活水平、生活环境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一幢幢高楼拔地...

  • 最好的老师

    如果你问我: 你身边最好的老师是谁? 我一定会不假思索地告诉你: 那当然是我的妈妈...

  • 一场特殊的战斗(家庭,四年级)

    暑假里,我家窗前的树上住了一群新邻居 马蜂。 这可苦了我们哥俩了。大热天不敢开窗...

  • 人生如茶

    【问题】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三毛曾说: 人生有如三道茶,...

  • 脚步

    天气闷热,似乎空气中每一点水分都被榨干了。 把自己关在房里,坐在书桌前,分数,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