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行

发布时间:2021年3月16日更新时间:2023年1月1日作者:薛培政文章ID:47267浏览:

【原文】
    夜行
    薛培政
    ①“那天夜里的月亮啊,白亮白亮的,就像被水洗过一样……”九十多岁的凤山爷,说起1941年白露前夜的月亮,依然啧啧称奇。
    ②1938年的秋天,为了抗日,八路军来到了鲁中南地区,我就担任了地下交通员。
    ③那天刚擦黑,镇上开羊肉馆的刘大眼来了,他是我的上线。一看他眨着那双忽闪忽闪的大眼,我就知道,有任务了。他摸出一张二指宽的纸条,交代我,务必在天亮前送到部队首长手中。我抽了袋烟,琢磨一下行程,向婆娘交代几句,就出发了。
    ④按说六十多里路,天亮前赶到不算啥,但自从鬼子来了之后,就在路上修了很多据点,国民党的部队也陆续进驻城西和南边的山区。方圆几十里的地盘上,日军、伪军、国民党、土匪盘根错节,敌我难辨。要将情报安全送到,就难了。
    ⑤出村后,大路不敢走,便疾步钻进了村南的野猫沟。
    ⑥月亮升起来了,像一个顶大的玉盘,把沟里照得如同白昼,一草一木看得真切,这对夜行极为不利。为了隐蔽,我顺手拔草编了个草帽戴在头上,悄悄前行。还好,一路上,除了几声狼嚎,也还顺利。
    ⑦从沟里出来,要过一个三岔路口,这是进山的必经之路,也是各路武装经常出没的地方。我躲在庄稼地里仔细观察,见没有动静,就想快速通过--没走几步,忽然看到西边路上有个人影一晃,我惊得头皮一麻。
    ⑧站在明处的我,躲是躲不过去了。定了定神,小声朝那边喊道:“兄弟,都是过路人,出来吧!”
    ⑨不一会儿,那人站到我面前,庄稼人打扮。对方先开口了:“这位大哥,半夜三更,要去哪儿啊?”
    ⑩“唉,老娘病了,要去水泉村抓药哩!”我看了对方一眼,“这位兄弟是--”
    11“俺是沟北刘家坡的,驴跑了,出来找驴哩。您从东边来,有没有看见大灰驴啊?”
    12“没有啊,要不您再找找?”我想尽快甩掉对方,离开此地。
    13“哦,那我再往前找找。”说罢,便朝南边那条小路上走去。我心里咯噔一下,这也是我要走的路啊,怎么办?改道已经来不及了:“正好,我也走这边,咱俩就做个伴吧!”
    14“那好,大哥请!”望见他不经意的一个手势,我就对他不敢小觑了。
    15半夜了,月亮依然亮得让人晃眼,青纱帐边的小路上,虫子忽近忽远地叫着。不明身份的结伴同行,非但没觉得壮胆,反让人心里发毛。每走一段路,他或说脚心被石头硌了一下,装作磕鞋;我或埋怨裤子被露水打湿,要拧裤腿。我俩心照不宣,变换着行进的位置,谁走在前面,都用余光左右扫视,提防来自背后的袭击。
    16突然,“扑棱棱”一响,几只野鸡腾空而起!霎时,我俩本能地拉开架势,同时朝腰间摸去。虽虚惊一场,彼此已多少猜出了对方的身份,相互对视一眼,继续赶路。
    17走出青纱帐,停下脚步,趴在草丛中,仔细观察周围动静。南边村口新建的炮楼上,探照灯照来照去;东边大路上,摩托车“突突”地来回穿梭。只有西边一片寂静,只能从西边绕过去了。我朝他使个眼色,他会意地与我同时起身,悄然向西摸了过去。
    18原来,西边不远处是一条深沟,站在沟边朝下看,深不见底,只见他紧紧身上的衣服,沿着沟边滚了下去。我正惊讶,就听见他在下面小声喊道:“下来吧。”我也照他的姿势,下到沟里。
    19穿过那条深沟,又前行十几里山路,在一个岔路口,他向我抱拳拱手告别。我沿路向东去,他朝西进山了。
    20月亮偏西,天快亮时,我终于赶到了目的地。看见村口站岗的八路军哨兵,我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便加快脚步朝前奔去。
    (选文有删改)

【问题】
    16.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倒叙的方式讲述故事,开头设置悬念。
    B.第④段交代了当地复杂的斗争形势,敌我难辨。
    C.不期而遇的两人都为自己的夜行编了合理的借口。
    D.小说大量使用长句,有利于营造紧张的气氛。
    17.夜行路上惊心动魄,“我”的心理反应也多有变化。请根据所列情节,将表格填写完整。(每空不超过4个字)

情节
“我”的心理反应
想快速通过三岔路口时,忽见有人影一晃
想甩掉对方,却发现对方与“我”同路
迟疑
两人结伴同行,心照不宣地变换位置
野鸡腾空而起,两人同时朝腰间摸去
警觉
赶到目的地,看见村口站岗的八路军哨兵

    18.小说多处描写“月亮”,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其作用。
    19.请依据小说中的相关信息推断“同行人”的身份,并概括出三点理由。

【参考答案】
    【分析】这是一篇“革命回忆录”式的小说。小说中的凤山爷,在抗日战争中当了地下交通员。一天夜里,要步行六十里去送情报。结果出村后在路上不久遇到另一夜行人。两人都为自己的夜行编了个理由,结果一路同行,互相提防,直到快到终点时,才相互心照不宣地分了手。
    【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章的分析理解。
    ABC.正确。
    D.有误,小说极少使用长句,大量使用短句,有利于营造紧张的气氛。大量使用长句的说法是错误的。
    故选:D。
    (2)本题考查人物心理的分析与概括。通读全文,找到相关情节,提取或概括表现人物心理的词语即可。第①空,在第七段,“我”想快速通过三岔路口时,忽见有人影一晃,“惊得头皮一麻”,可见心理反应是“吃惊”。第②空,在第15段,“我俩心照不宣,变换着行进的位置,谁走在前面,都用余光左右扫视,提防来自背后的袭击”,可知“我”的心理反应是“提防”。第③空,小说结尾,“我终于赶到了目的地。看见村口站岗的八路军哨兵,我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心理反应是“放松”。
    (3)本题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第①段中,“那天夜里的月亮啊,白亮白亮的”,交代故事背景,引出下文对故事的回忆。第⑥段中,“月亮升起来了,像一个顶大的玉盘”交代天气,“把沟里照得如同白昼,一草一木看得真切,这对夜行极为不利”,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为下文“我”和不明身份的人同行做铺垫。第15段中“半夜了,月亮依然亮得让人晃眼”,第20段中“月亮偏西,天快亮时”,通过月亮的位置变化,交代了时间的流逝。
    (4)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文中的“同行人”,从文中第16段中可以看出他和“我”一样高度警觉,第17、18段中,“同行人”表现得身手不凡,经验丰富,因此可以判断他应该是和“我”一样的地下交通员。答题时,要结合这三个段落中的具体描述来回答。
    答案:
    (1)D
    (2)①吃惊    ②提防    ③放松
    (3)第①段交代故事背景,引出下文对故事的回忆。第⑥段交代天气,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为下文“我”和不明身份的人同行做铺垫。第15、20段交代了时间的流逝。
    (4)应该是和“我”一样的地下交通员。理由:从第16段中“我俩本能地拉开架势,同时朝腰间摸去”,可以看出他和“我”一样高度警觉;第17段中他和“我”都放弃了探照灯照来照去的南边和摩托车来回穿梭的东边,而是往寂静的西边走;第18段中他先沿着深沟滚了下去,并小声喊“我”下去,从中可以看出“同行人”身手不凡,经验丰富,应该是和“我”一样的地下交通员。
    【点评】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描写通过环境描写渲染某种氛围,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做铺垫。社会环境的作用是交代社会时代大背景,通过整个时代和社会背景去描写人物的性格特点以及书写其无法改变的命运。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
推荐文章
  • 【原文】 愁 杜甫 江草日日唤愁生,巫峡泠泠非世情。 盘涡鹭浴底心性?独树花发自分...

  • 赠黄山胡公求白鹇

    【原文】 赠黄山胡公求白鹇 李白 请以双白璧,买君双白鹇。 白鹇白如锦,白雪耻容颜...

  • 滕王阁诗

    【原文】 滕王阁诗 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

  • 高阳台·送陈君衡被召

    【原文】 高阳台 送陈君衡被召① 周密 照野旌旗,朝天车马,平沙万里天低。宝带金章...

  • 送耿晦之守湖州

    【原文】 送耿晦之守湖州 徐祯卿(明) 远下吴江向雪川,高秋风物倍澄鲜。 鵁鶄①菰叶...

  • 鹧鸪天

    【原文】 鹧鸪天 朱敦儒[注] 画舫东时洛水清。别离心绪若为情?西风挹泪分携后,十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