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距离”说中的“距离”,不是指时空相隔的长度,而是指心

发布时间:2021年6月8日更新时间:2023年1月1日作者:未知文章ID:48853浏览:

【原文】
    “心理距离”说中的“距离”,不是指时空相隔的长度,而是指心理的距离。最早把“心理距离”作为一种美学原理提出来的是英国美学家、心理学家爱德华·布洛。1912年他提出了完整的“心理距离”说。布洛所规定的“心理距离”的概念,是距离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指我们在观看事物时,在事物与我们自己实际利害关系之间插入一段距离,使我们能够换一种眼光去看世界。布洛所说的“距离”,不是实际的时空距离,而是一种比喻意义上使用的“距离”。这种距离的插入,是靠自己的心理调整而实现的,所以叫做“心理距离”。
    古往今来,一切伟大的诗人、艺术家之所以能从寻常痛苦甚至丑恶的事物里发现美和诗意,就是因为他们通过自己的心理调整,能够将事物摆到一定的距离加以观照和品味的缘故。例如竹子,在一般人的眼里,它不过是可以架屋、造纸和当柴烧的寻常之物,但中国古代诗人面对竹子,却另是一种眼光,从它那里发现了一个又一个鲜活、动人、美丽、清新的世界。“寒天草木黄落尽,犹自青青君始知”(岑参),“绿竹入幽经。青萝拂行衣”(李白),“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杜甫),“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刘长卿),“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郑燮)。在这些诗人的眼中,已彻底改变了看待事物的普通方式,所以普通的竹子已具有生命的颤动和美好的性格,竹子在诗人的“心理距离”的作用下,已进入了艺术世界,获得了美的意味。由此可知,“心理距离”作为审美的一个因素,“有如强烈的亮光一闪而过,照得那些本来也许是最平常、最熟悉的物体在人们眼前突然变得光耀夺目”(布洛语)。
    “心理距离”说的核心是强调审美体验的无关功利的性质。在布洛看来,事物有两面,一面是“正常视象”,另一面是“异常视象”。所谓“正常视象”的一面,是指事物的与人的功利欲望相关的一面;所谓“异常视象”,即事物的与人的功利欲望无关的一面。在一般的情况下,事物的“正常视象”这一面是“具有最强的实际吸引力的一面”,因此我们的心总是倾向这一面,总是被事物的功利欲望所羁绊而见不到事物的美。例如我们对一条极为熟悉的街道,是很难领略它的“异常视象”(即美的形象)的一面的。我们一进入这条街道,就急匆匆走进冷饮店,转入副食店,在百货商店的货架前搜寻,在粮店里排队,走出店门,进入家门,我们既不留心那洁净的街道,也不去理会那整齐的楼房……我们总是无法超脱与我们个人的需要和目的相关的“正常视象”,因为我们无法把自己生活于其中的街道摆到一定的距离之外去观照。倒是一个从外地来观光的陌生人,他来到这条街道,并不去关心什么冷饮店、副食店、百货店、粮店,即摒弃了街道的与人的功利欲望相关的实际的一面,为它街面整齐的楼房、洁净的道路、窗台上摆的花、蓝天上飞的鸽所倾倒,一下子就发现了它的具有美的特性的“异常视象”这一面。因为这个陌生人的心不为事物的功利欲望所牵累,能够把事物摆到一定的距离之外去观照,因而能够发现事物的美。由此可知,审美心理距离的获得是以审美主体的摒弃功利欲望为条件的。布洛强调说:“距离所造成的变化,可以说,--开始就是由于使现象超脱了我们个人需要和目的牵涉而造成的--总之,正如人们常说的,是由于‘客观地’看待现象而造成的。”

【问题】
    6.下列不属于作者产生了“心理距离”的一项是
    A.“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B.我们观看事物时,在事物与我们自己实际利害关系之间插入一段距离,使我们能够换一种眼光看世界。
    C.我们一进入街道,就急匆匆走进冷饮店,转入副食店,在百货商店的货架前搜寻,在粮店里排队,走出店门,进入家门,我们既不留心那洁净的街道,也不去理会那整齐的楼房……
    D.那些本来也许是最平常、最熟悉的物体在人们眼前突然变得光耀夺目。
    7.对文意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对一条极为熟悉的街道,很难领略它的“异常视象”(即美的形象)的一面,是因为我们产生了审美疲劳。
    B.诗人、艺术家之所以能从寻常痛苦甚至丑恶的事物里发现美和诗意,就是因为他们通过自己的心理调整,能够将事物摆到一定的距离加以观照和品味的缘故。
    C.“心理距离”是距离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指我们在观看事物时,在事物与我们自己之间插入一段距离。
    D.在一般的情况下,事物的“正常视象”是不美的一面,事物的“异常现象”才是美的一面。
    8.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布洛所规定的“心理距离”的概念,是距离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指我们在观看事物时,在事物与我们自己实际利害关系之间插入一段距离,使我们能够拉开一段距离去看世界。
    B.我们一进入街道,就急匆匆走进冷饮店,转入副食店,在百货商店的货架前搜寻,在粮店里排队,走出店门,进入家门,我们既不留心那洁净的街道,也不去理会那整齐的楼房,是因为我们把自己摆到的距离太小。
    C.审美心理距离的获得是以审美主体的摒弃功利欲望为条件的。
    D.在诗人的眼中,普通的竹子已具有生命的颤动和美好的性格,获得了美的意味。

【参考答案】
    6.C(C项不是产生了心理距离)
    7.B(A项“审美疲劳”曲解,应是“被事物的功利欲望所羁绊而见不到事物的美”;C项“心理距离”是指我们在观看事物时,在事物与我们自己实际利害关系之间插入一段距离,使我们能够换一种眼光去看世界;D项对“正常现象”和“异常现象”理解有误)
    8.C(A“拉开一段距离”理解有误;B“把自己摆到得距离太小”不当;D是因为“竹子在诗人的心理距离”的作用下才具有美感的)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
推荐文章
  • 山中 初至巴陵与李十二白裴九同泛洞庭湖(其

    【原文】 山中 [唐]王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初至巴...

  • 最好的结果

    【原文】 最好的结果 莫小米 那一天,父亲走失了。 父亲是去邻村喝喜酒的,本来是跟村...

  • 品味遗憾

    【原文】 品味遗憾 ①遗憾,字典上的解释是 不称心 、 大可惋惜 (的心理),既然如...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原文】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 铁如意

    【原文】 铁如意① 谢翱 仙客五六人,月下斗婆娑。 散影若云雾,遗音杳江河。 其一起...

  • 水调歌头·登甘露寺多景楼望淮有感

    【原文】 水调歌头 登甘露寺多景楼望淮有感 程珌 天地本无际,南北竟谁分?楼前多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