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材料一
【新华网】面对最后5年的脱贫攻坚决战,因循守旧、墨守成规没有出路,必须以超常规力度实施超常规举措,才能消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路上最大的“拦路虎”。
记者注意到,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以来,“脱贫”一词代替“扶贫”一词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此次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脱贫攻坚战”的表述更是格外引人注目。
x-j-p总书记在会上指出,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众志成城实现脱贫攻坚目标,绝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专家认为,面对减贫严峻形势,中央发出强力动员令,正当其时。
“以前关于扶贫开发的考核问责也有很多,但立下军令状,说明中央对于脱贫攻坚的决心到了空前程度。”中国人民大学反贫困问题研究中心主任汪三贵认为,中央出台的各项脱贫攻坚政策,最终能不能完成,效果好不好,精不精准,主要靠地方党委政府特别是县级以下党委政府实施,所以必须增强他们的紧迫感、责任感、使命感。
除财政投入外,金融资金也将成为助力扶贫的一大亮点。根据会议透露的消息,我国将设立扶贫再贷款并实行比支农再贷款更优惠的利率,通过税收优惠、贴息支持、财政奖补及过桥贷款、融资担保、风险补偿等机制,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扶贫产品和服务,引导资金、土地、人才、技术、管理等各种要素向贫困地区聚集。
“政策少了,会不会返贫?一些基层干部心中无底。此次会议明确摘帽不摘政策,这种‘扶上马,送一程’的超常规退出机制,充分考虑到了贫困县的实际情况,有助于贫困地区稳步脱贫、避免返贫,具有合理性。”中国社科院农村所研究员党国英说。
在脱贫攻坚进入冲刺阶段的时候,“输血”固然重要,但从长远来看,要彻底改变贫困地区的面貌,最终要靠人民群众自身的辛勤劳动。
材料二
【新华网太原记者晏国政】开展脱贫攻坚工程,除了需要采取强有力的扶贫举措,增强贫困群众的“获得感”,更要加大教育引导力度,提高其“参与感”。
记者近日在部分贫困地区采访了解到,少数群众一味追求物质上的“获得感”,视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帮扶为“理所当然”,在热火朝天的帮扶工作中,自己则“袖手旁观”;还有少数群众不愿意通过自身的勤劳和智慧脱贫致富,坐等“天上”掉“现金”;有的甚至恃“穷”而骄,为满足自身不当欲望无理要挟,阻碍扶贫工作。
贫困群众既是扶贫攻坚的对象,也是必不可少的参与者。在此背景下,少数贫困群众“参与感”不强,其弊端显而易见。这不仅会导致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白费力气”,难以形成扶贫攻坚合力,延缓乃至阻碍扶贫攻坚进程,而且有可能影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少数群众在扶贫攻坚过程中的“参与感”不强,与其自身存在的“等靠要”等依赖思想甚至懒惰习惯息息相关,更重要的原因则是基层干部的工作缺位。在从事扶贫工作中,一些基层干部仍然习惯于传统的“漫灌”、“扶持”、“救济”等思维,习惯扮演“给予者”的角色,没有将贫困群众真正纳入到扶贫体系中,不注重发挥甚至忽视贫困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和聪明才智。一些基层干部还表现出工作能力不足。有的干部长期以来擅长“管理”群众,却缺乏新时期下做群众工作、教育和引导群众的能力与方法。
材料三
【张家界在线】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会议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党委和政府,要逐级立下军令状,层层落实脱贫攻坚责任。
扶贫工作要求高:精准扶贫;限期脱贫时间紧:5年时间;扶贫任务重:5000万人完全脱贫;背水一战之际不得不采取立“军令状”的非常手段来强力督促任务倒逼。各级干部签下“军令状”也是贵在自我加压,不留后路。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实施精准扶贫提高到极其重要的空前高度,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作为重大政治任务,目前,扶贫开发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因此,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促进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重头戏。现阶段,解决5000万人左右贫困人口脱贫成为重中之重的大事情,到了立“军令状”的非常时期的非常时间节点了。可见其紧迫性和严肃性。
【问题】
(1)下列针对新闻材料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以来,“脱贫”一词已经替代了“扶贫”一词,这种变化在本次中央的会议中体现的尤为明显。
B.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实施精准扶贫提高到了极其重要的空前高度,因此,目前,扶贫开发已经到了冲刺阶段。
C.x-j-p总书记认为: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中央在此时发出强力动员,可以说是正当其时。
D.要彻底改变贫困地区的面貌,从长远来看,“输血”固然重要,但最终还要靠人民群众自身的辛勤劳动。
E.少数群众在扶贫攻坚过程中的“参与感”不强,有其自身的原因,更重要的原因则是基层干部的工作缺位。
(2)根据材料一,谈谈作者认为本次国家扶贫会议透露出国家将在未来采取哪些“超常规的举措”。(6分)
(3)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说明两篇新闻报道的侧重点各有哪些不同。(6分)
(4)材料三提出了以“军令状”的形式来督促落实扶贫工作,记者认为采取这种形式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谈谈你是否赞同这一形式,又是如何看待这种形式的。(8分)
【参考答案】
(1)【答案】DE(D项2分,E项3分,A项1分)
【解析】
试题分析:A项中“已经”一词不准确,原文信息是说“脱贫”出现的频率在增加。B项因果关系不成立。C项关于强力动员正当其时的表述是某些专家的评论。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信息筛选的题目,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审清题干,然后锁定区位,对读选项和原文的细微差别。试题命制的错误选项多为无中生有,牵拉因果、新闻的时间、地点、人物的错位,事件意义的古义拔高等。答题时注意和文章仔细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
(2)【答案】①超常规动员:从“扶贫”到“脱贫”。②超常规问责:立下军令状。③超常规投入:除财政投入外,金融资金也将成为助力扶贫的一大亮点。④超常规退出:贫困县摘帽设定时间表留出缓冲期。⑤超常规激励:靠辛勤劳动打赢脱贫攻坚战。(每点1分,其中第3点包含两个要点,每点一分。每点不需要说出前面的分类。)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信息筛选的题目,注意锁定趣味是“材料一”,重点是“超常规”,答题时对隔断的内容进行概括即可。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信息筛选的题目,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答题的方向,通过分析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锁定区位,对段落进行简单的划分,分出层析,找到关键词语,联词成句分条作答;综合信息筛选要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此题属于局部信息筛选,对“材料一“的各段进行归纳概括,答出答案。
(3)【答案】①材料一主要针对的问题是本次国家扶贫会议透露出哪些“超常规的举措”,从领导、专家的指示、分析出发,归纳总结了本次国家扶贫会议的新亮点。②材料二主要针对的问题是要在扶贫工作中提高群众的“参与感”,从少数群众和一些基层干部暴露的问题出发,分析了群众“参与感”不强的原因。
(两个材料,6个要点,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考点定位】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概括文章的内容的题目,注意抓住新闻的导语进行概括,如第一则材料主要是“超常规”,第二则材料主要是“参与度”。抓住这一要点即可,然后对文章的内容进行概括。
(4)【答案】①一方面的原因是扶贫工作要求高,脱贫时间紧,扶贫任务重,背水一战之际不得不采取立“军令状”的非常手段来强力督促任务倒逼。②另一方面的原因是各级干部自我加压,不留后路的自我要求。(两方面的原因各2分,共4分)我赞同这一形式。我认为“军令状”的提出体现了扶贫任务的紧迫性和严肃性,既体现了党和政府完成任务的决心和责任感,又是对广大干部的督促与激励,同时对鼓舞民心有促进作用。(赞同与否1分,分析3分,言之成理即可。)或者:我不赞同这一形式。扶贫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工作,不能盲目追求急功近利,“军令状”的提出有可能使得工作片面追求速度和数量,使得扶贫工作的完成难以确保质量。同时也会给相关干部过大的压力。(赞同与否1分,分析3分,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概括才来哦的内容并做出评价的题目,注意首先概括“原因”,然后谈及自己的看法。
【考点定位】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
【名师点睛】探究的题目一般有两个方向,一是向内挖掘,一是向外延伸,向内挖掘的题目主要是分析新闻中的要素,新闻的价值等,答题时首先概括,然后列举文章中的具体事件说明,不要脱离文本随意作答。向外延伸主要是针对文本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对自己的启示,此题属于二者综合,首先概括“原因”,然后明确自己的观点,最后论证自己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