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宁戚欲干齐桓公,穷困无以进,于是为商旅,赁车以适齐,暮宿于郭门之外。桓公郊迎客,夜开门,辟赁车者,执火甚盛,从者甚众。宁戚饭牛于车下,望桓公而悲,击牛角,疾商歌。桓公闻之,执其仆之手曰:“异哉!此歌者非常人也。”命后车载之。桓公反,至,从者以请。桓公曰:“赐之衣冠,将见之。”宁戚见,说桓公以合境内。明日复见,说桓公以为天下,桓公大说,将任之。群臣争之曰:“客卫人,去齐五百里,不远,不若使人问之,固贤人也,任之未晚也。”桓公曰:“不然。问之,恐有小恶。以其小恶,忘人之大美,此人主所以失天下之士也。且人固难全,权用其长者。”遂举大用之,而授之以为卿。当此举也,桓公得之矣,所以霸也。
齐桓公见小臣稷,一日三至,不得见也,从者曰:“万乘之主,见布衣之士,一日三至而不得见,亦可以止矣。”桓公曰:“不然,士之傲爵禄者,固轻其主;其主傲霸王者,亦轻其士。纵夫子傲爵禄,吾庸敢傲霸王乎?”五往而后得见。天下闻之,皆曰:“桓公犹下布衣之士,而况国君乎?”于是相率而朝,靡有不至。桓公所以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者,遇士于是也。诗云:“有觉德行,四国顺之。”桓公其以之矣。(刘向《新序·杂事第五》)
【问题】
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宁戚欲干齐桓公 干:求见
B.夜开门,辟赁车者 辟:通“避”,使……躲开
C.吾庸敢傲霸王乎 庸:平庸
D.有觉德行,四国顺之 觉:正直
7.下列各组语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其主傲霸王者,亦轻其士 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B.固贤人也,任之未晚也 且人固难全,权用其长者
C.一日三至而不得见 五往而后得见
D.士之傲爵禄者,固轻其主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8.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文字,补出后句子意思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A.宁戚欲干齐桓公,(而)穷困无以进。
B.说桓公以(之)为天下。
C.(若)问之,恐有小恶。
D.五往而后得见(小臣稷)。
9.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能表现齐桓公不失天下之士原因的一组是
①桓公郊迎客,夜开门
②命后车载之
③人固难全,权用其长者
④一日三至而不得见
⑤五往而后得见
⑥于是相率而朝,靡有不至
A.①④⑥
B.②③⑤
C.①②⑥
D.③④⑤
10.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宁戚“击牛角,疾商歌”,是为了引起桓公的注意。
B.不计小恶,不忘大美,使桓公得到了宁戚这样的贤臣。
C.齐桓公三番五次前去看望小臣稷,因为怀有“庸敢傲霸王”之心。
D.齐桓公能够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是因为他遇到了贤士。
【参考答案】
6.C(庸,岂,哪里)
7.D(两个“之”字都是助词,作定语后置的标志。A项两个“者”字,都是助词,前者放在动词后面,组成名词性结构,相当于“……的人”;后者用在句中表示停顿。B项两个“固”字都是副词,前者表示真实,可译为“确实”,后者表示本应如此,可译为“本来”。C项两个“而”字,前者是连词,表示转折关系,却;后者是助词,用在时间词前,相当于“之”。)
8.B(此处没有省略,是一个倒装句,“以为天下说桓公”。)
9.B(①句只是记叙桓公的一件事情,看不出迎的是什么人;④句也只是记叙桓公求贤的行为,但还没有见到,谈不上失与不失;⑥句是诸侯的行为,是桓公礼贤下士的结果。)
10.D(遇士,是对待士人)
参考译文
宁戚想要求见齐桓公,因为贫困没有人引荐,于是作了商旅,租牛车到了齐国,晚上住在城门外。齐桓公到郊外迎接客人,夜晚打开城门,派来驱赶商旅车马的人们手中的火把燃得正旺,随从的人也很多。宁戚当时正在车下喂牛,看到桓公,心中悲伤,敲打着牛角,用洪亮激昂的声音唱起了凄厉哀婉的商调歌曲。齐桓公听到了,拉着他车夫的手说:“奇怪啊,这位唱歌的不是一般人。”命令后面的车子把宁戚载回朝廷。桓公返回城里,到了朝廷,随从用宁戚的事向他请示,桓公说:“给他衣服帽子,我要见他。”宁戚见到桓公,用聚合国内力量的事情来劝说他。第二天再见到桓公,又用管理天下的事务来劝说他。桓公非常高兴,想要任用他。群臣劝谏说:“这位客人是卫国人,离齐国五百里,不远,不如派人去打听一下,果真是贤人的话,再任用他也不晚。”桓公说:“不是这样的,如果派人去打听的话,恐怕他会有小的缺点,因为他的小缺点,忘掉他的大优点,这是一个国君失去天下贤士的原因啊。况且人本来就很难十全十美,我们姑且用他的长处。”于是提拔重用宁戚,授予官职,让他作了卿大夫。在这件事上,桓公做对了,这是他称霸的原因(之一)啊。
齐桓公去拜访小臣稷,一天之中去了三次都没能见到,他的随从说:“您以国君的身份,去拜访一个平民百姓,一天之中去了三次都没有见到,这也可以停止了。”桓公说:“不是这样的。那些看不起爵位俸禄的士人,当然会轻视他的君主;他的君主如果看不起中原霸主的地位,当然也会轻视士人。纵然小臣稷先生看不起爵位俸禄,我又怎敢看不起中原霸主的大业呢?”五次前去拜访之后才见到了小臣稷。天下的诸侯听说了这件事,都说:“齐桓公对待平民百姓尚且能够谦虚退让,何况国君呢?”于是一个接一个来朝见齐桓公,没有不来朝见的。齐桓公能够九次召集诸侯会盟,使天下(错误的事情)全都得到匡正的原因,都因为他能够用这样的态度对待士人啊。《诗经》上说:“有着正直德行的人,四方国家的人们都会顺服他。”齐桓公大概可以算是有这样的德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