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于振海网 > 问答 >

比较以下两首诗在描写钱塘江潮水的手法上有何不同。(6分)

发布时间:2021年10月26日更新时间:2023年1月1日作者:未知文章ID:53657浏览:

【问题】
    比较以下两首诗在描写钱塘江潮水的手法上有何不同。(6分)
    与颜钱塘登障楼望潮作【1】
    (唐)孟浩然
    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
    照日秋云迥,浮天渤澥【2】宽。惊涛来似雪,一座凛生寒。
    注:【1】颜:指颜某。障楼:杭州城外一观潮处。【2】渤澥(xiè):指渤海。
    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其二)【1】
    (北宋)苏轼
    万人鼓噪【2】慑吴侬,犹似浮江老阿童【3】。
    欲识潮头高几许?越山浑在浪花中。
    注:【1】作者时任杭州通判,中秋观钱塘江海潮,作这组七绝诗,共五首。【2】万人鼓噪:春秋时期吴越战争,越军在深夜里进攻吴军,万人在战鼓声中呼喊前进,吴军震惊,一败涂地。【3】老阿童:西晋名将王浚的小名,曾率长江上游水军,浮江东下,楼船千里,一举攻下吴国首都建业。

【参考答案】
    孟诗主要运用侧面描写的表现手法,运用衬托手法来描写潮水。孟诗通过人们听到潮声后“辍弹”“连骑出”等行为表现出人们观潮的踊跃,引起读者对钱塘潮的好奇心。用“照日秋云迥,浮天渤澥宽”营造出潮水涌来时海天湛蓝开阔的背景,以静衬动。最后两句诗“惊涛来似雪,一座凛生寒”写观潮人的心态和神态,来衬托钱塘江潮水排空而来的雄伟壮观。
    苏诗主要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来写潮水,诗人用“万人鼓噪”“浮江老阿童”两个典故来比喻钱塘江潮水的汹涌,又用设问手法,一问一答,描写江水涌起,白浪滔天,潮头似卷越山而去的令人震撼的场面。
    【评分说明:孟诗运用衬托手法,举出诗句分析,3分;苏诗运用正面描写手法,举出诗句分析,3分。意思对,即可酌情给分】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