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余为董文恪公作行状,尽览其奏议。其任安徽巡抚,奏准棚民开山

发布时间:2021年12月3日更新时间:2023年1月1日作者:未知文章ID:55571浏览:

【原文】
    ①余为董文恪公作行状,尽览其奏议。其任安徽巡抚,奏准棚民开山事甚力,大旨言与棚民相告讦者,皆溺于龙脉风水之说,至有以数百亩之山,保一棺之土,弃典礼,荒地利,不可施行。而棚民能攻苦茹淡于丛山峻岭、人迹不可通之地,开种旱谷,以佐稻粱。人无闲民,地无遗利,于策至便,不可禁止,以启事端。余览其说而是之。
    ②及余来宣城问诸乡人皆言未开之山土坚石固草树茂密腐叶积数年可二三寸,每天雨从树至叶,从叶至土石,历石罅滴沥成泉,其下水也缓,又水下而土不随其下。水缓,故低田受之不为灾;而半月不雨,高田犹受其浸溉。今以斤斧童其山,而以锄犁疏其土,一雨未毕,沙石随下,奔流注壑涧中,皆填汙不可贮水,毕至洼田中乃止;及洼田竭,而山田之水无继者。【是为开不毛之土,而病有谷之田;利无税之佣,而瘠有税之户也。】余亦闻其说而是之。
    ③嗟夫!利害之不能两全也久矣。【由前之说,可以息事;由后之说,可以保利。】若无失其利,而又不至如董公之所忧,则吾盖未得其术也。故记之以俟夫习民事者。
    (记棚民事 〔清〕梅曾亮)

【问题】
    22、第①段中当地百姓反对棚民开山的原因是【    】。(用自己的话回答)(1分)
    23、本文前两段均用“余览(闻)其说而是之”作结,试分别概括“其说”内容。(2分)
    24、分析第②段划线句的表达效果。(2分)
    25、对第③段划线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前后两种观点各有优点,或“息事”,或“保利”。
    B、前观点能够平息棚民与“相告讦者”之间的冲突。
    C、后观点能够避免开山所致损失,保持住最大利益。
    D、前后观点都是作者认同的,但又看到二者的不足。
    26、作者对“棚民开山”有没有明确的观点?对此你如何评价?(4分)

【参考答案】
    22.(1分)他们沉迷风水迷信,担心开山破坏好风水。
    23.(2分)第①段“其说”是指董文恪认为开山具有使闲散百姓开荒获利避免纷争的益处(1分)。第②段“其说”是指乡人认为开山导致水土流失以致贻害能生长粮食的田地具有害处(1分)。
    24.(2分)作者将复杂的意思浓缩为对偶句,对偶中又有对比(1分),突出棚民开山所导致的后果严重,实则是有害而无利之举(1分)。(评分说明:如从整句的角度来分析亦可。)
    25.(3分)B
    26.(4分)没有明确观点(1分)。只是对两种情况作客观分析(1分),分别指出棚民开山的利弊(1分)。这种客观的不妄下结论的态度,值得肯定(1分)。提出问题供人讨论,也为真正解决问题起到很积极的作用(1分)。(评分说明:判断没有明确观点1分;后四点答到三点即给3分)
    补充答案:文章实有观点(1分)。作者的观点实在最后:养民术需习民事者推行(1分)。作者在1、2节看似通盘肯定两种观点,但其实都有对民事不可两全的无奈。可以说,作者所有的主张都是为“百姓着想”这一观点服务的(1分)。从作者看似矛盾的主张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百姓的理解,以及对官员“习民事”的呼唤,体现了忧民所忧的平民情怀(1分)。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
推荐文章
  • 【原文】 愁 杜甫 江草日日唤愁生,巫峡泠泠非世情。 盘涡鹭浴底心性?独树花发自分...

  • 赠黄山胡公求白鹇

    【原文】 赠黄山胡公求白鹇 李白 请以双白璧,买君双白鹇。 白鹇白如锦,白雪耻容颜...

  • 滕王阁诗

    【原文】 滕王阁诗 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

  • 高阳台·送陈君衡被召

    【原文】 高阳台 送陈君衡被召① 周密 照野旌旗,朝天车马,平沙万里天低。宝带金章...

  • 送耿晦之守湖州

    【原文】 送耿晦之守湖州 徐祯卿(明) 远下吴江向雪川,高秋风物倍澄鲜。 鵁鶄①菰叶...

  • 鹧鸪天

    【原文】 鹧鸪天 朱敦儒[注] 画舫东时洛水清。别离心绪若为情?西风挹泪分携后,十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