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文化传统中,诗有着极为独特而崇高的地位。那些情态各异

发布时间:2021年12月4日更新时间:2023年1月1日作者:未知文章ID:55577浏览:

【原文】
    在中国文化传统中,诗有着极为独特而崇高的地位。那些情态各异、匠心独具的篇什,【是一缕不灭的曙光】,点亮了漫长岁月里的每一个黑夜,也使得每一个白天更加灿烂和妖娆,它让我们古老的文化传统拥有了一份别样的深情和韵致。①
    情感和意志,是人的本质特征之一;抒情表意,则是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人类抒情表意的方法很多,诗歌是最为重要的方法之一。古人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诗·大序》)中国人早就认识到诗歌是抒发情感、表达意志的重要方式,而且,在上古时代,诗、乐、舞功能相近,三位一体。②
    在人类文明的童年时期,面对着神秘莫测的洪荒自然,面对着无从把握的个体命运,人类积压了太多的惊慌、苦闷和悲伤。于是,在篝火之侧,鼓乐声中,或是幽怨、或是激昂的歌声就会在天地之间唱响,个体情感融会成了集体意志,集体意志又传达给了神灵,个体的焦虑就此得到释放,生活也由此形成了自己的节奏。可以说,人类正是在诗歌光芒的烛照下,一步一步地走出黑暗的丛林。此时,诗歌表达了人和自然的冲突与和解,情感淳朴而深厚,节奏简单而重复,我们从《诗经》中仍然可以感受到那种原始的震撼力。③
    文明的发展,使得个体与社会的关系变得重要。在这对关系中,个体仍然是渺小的,理想令人激动,挫折令人沮丧,歧路令人疑惑……这一切情绪,都必须得到□□和化解,于是诗歌的韵律再次出现。楚国大夫屈原有志报国却惨遭迫害,由衷感叹道:“惜诵以致愍兮,发愤以抒情。”(《九章·惜诵》)正是诗歌的力量,拯救了悲愤之中无以自拔的屈原,这位宗室政治家也就成了个体抒情诗的先驱和巨擘。此后,无论是忧心如焚的阮籍,还是深情济世的杜甫;无论是以诗干政的白居易,还是豁达自处的苏轼;诗歌,都是个体与社会关系的润滑剂,是世俗之外的栖息处。④
    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对个体自我最为幽微的探索,不是哲学,而是诗歌。无端而起却飘渺如烟的爱情,季节变换中莫名的兴奋、忧伤甚至是挣扎,山水花树里摇曳的寂寞、感动和彻悟,还有总也无法左右的命运……这些,到底是缘于人性的脆弱,还是现实世界的虚幻呢?【正是陶渊明、李白、李贺们,执著于即时的、神秘的、独特的精神体验,他们的诗在风吹云动、花开叶落的境界中,揭示了人的生命的有限性,并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这种有限性,开拓了人类的精神世界,赋予短暂的生命以意义。】⑤
    中国诗歌,除了开拓生命的境界之外,还以其【    】给人们带来无限的美感。⑥
    诗和音乐相伴而生,所以,音乐节律就成了诗歌最重要的结构方式。早期诗歌,如《诗经》中的国风,多采用叠句和联章复沓的形式,循环往复,一气相贯,再加上用韵绵密,多即景起兴,涵泳中能真切体会古老的民间歌谣的情态。至楚辞,因双音词增多,诗句主体由四言而变为五言,再益一语气词“兮”字,形成以六言为主的诗句形态,而音韵婉约缠绵,风情婆娑,且多变化,读之令人沉醉。《诗经》之温柔敦厚,楚辞之沉痛悱恻,皆与各自的语言形态交相辉映,并奠定了中国古代诗歌的基本风格类型。⑦
    汉代以后,文人结合《诗经》和楚辞的形态,摒弃了复沓、语助词等民歌因素,发展出了五言体诗。五言体诗算得上是中国诗歌中最为基础性的诗体,它充分体现了汉语和汉字的特点和优势,形式朴素而整齐,给人一种温润含蓄的印象。更为重要的是,它所表达的往往是一些不加修饰的、集体性、时代性的情感,因此能够直指人心。钟嵘《诗品》云:“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故云会于流俗。岂不以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者耶!”说明了五言诗在描绘事理、抒发情感方面,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后人在五言诗的基础上,又发展出七言。以上皆为古体诗。⑧
    与古体诗相对的是近体诗或格律诗,又分为绝句、律诗、长律,各有五言和七言之分。格律,是指从汉语四声出发的声律组合的法则,它的目的是使诗读起来声韵起伏有致,自然而富于变化,形成美妙的音乐效果。唐人在此基础上,穷尽变化,形成多种谱式,而规则也趋于谨严。在格律诗中,最为出彩的就是对仗。对仗追求的是句式和内容的对称,尤其追求错落有致中的均衡。对仗的形态有工对、宽对、流水对、扇面对、借对、当句对、错综对、蜂腰对、偷春对等。“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流水对,“缈缈巫山女,归来七八年。殷殷湘水曲,留在十三弦”是扇面对,“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是当句对。这些精美雅致的诗歌形态,以及蕴藏其中的丰富细腻而新颖别致的意境,是智慧和敏感心灵的结晶,是中国形式美学的高峰。⑨

【问题】
    1.文章第④段空格中应填入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宣泄
    B.喧泄
    C.渲泄
    D.暄泄
    2.写出文章第②段所引用的古文中包含的两个成语。(2分)
    3.文章第①段画线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而生动。请对此进行分析。(3分)
    4.根据文章③—⑤段的内容,填写下面的表格(3分)

阐述的角度
诗歌的作用
面对神秘的自然界
(1)
面对强大的世俗社会
(2)
(3)
开拓人类精神世界,赋予短暂的生命以意义。
    5.文章第⑥段横线上应填入的内容是(    )(2分)
    A.精巧而谨严的格律
    B.复杂而深切的情怀
    C.新颖而别致的意境
    D.精致而多样的形式
    6.下列各项中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2分)
    A.中国的文化传统中,诗歌与音乐、舞蹈的功能相近,三位一体。
    B.第③段中“黑暗的丛林”指的是蛮荒时代人类险恶的生活环境。
    C.诗歌的体裁及相应的语言形式对意志感情的表达有重要的作用。
    D.格律诗具有精美雅致的艺术形式,是中国诗歌艺术的最高成就。
    7.根据文章第⑤段划线句内容,结合自身的阅读积累,阐述诗歌是如何“开拓人类精神世界”的。(4分)

【参考答案】
    1.A
    2.手舞足蹈、诗以言志
    3.该句将“诗”比喻为“一缕不灭的曙光”,以看似微弱却能破除黑暗的“一缕曙光”来体现诗对文明的启蒙,以曙光的“不灭”来强调诗贯穿整个中国文化史的意义,化抽象为形象,用物象鲜明而又意味崇高的喻体展现出作者对诗歌价值的推崇。
    4.(1)帮助人类释放焦虑,摆脱蒙昧
    (2)帮助诗人宣泄情绪,超越世俗
    (3)面对脆弱的个体自我
    5.D
    6.C
    7.对画线句的理解1分,调动积累1分,具体分析2分。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
推荐文章
  • 山中 初至巴陵与李十二白裴九同泛洞庭湖(其

    【原文】 山中 [唐]王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初至巴...

  • 最好的结果

    【原文】 最好的结果 莫小米 那一天,父亲走失了。 父亲是去邻村喝喜酒的,本来是跟村...

  • 品味遗憾

    【原文】 品味遗憾 ①遗憾,字典上的解释是 不称心 、 大可惋惜 (的心理),既然如...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原文】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 铁如意

    【原文】 铁如意① 谢翱 仙客五六人,月下斗婆娑。 散影若云雾,遗音杳江河。 其一起...

  • 水调歌头·登甘露寺多景楼望淮有感

    【原文】 水调歌头 登甘露寺多景楼望淮有感 程珌 天地本无际,南北竟谁分?楼前多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