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勤上人诗集叙

发布时间:2021年12月16日更新时间:2023年1月1日作者:苏轼文章ID:56133浏览:

【原文】
    钱塘勤上人①诗集叙②
    苏轼
    ①昔翟公罢廷尉,宾客无一人至者。其后复用,宾客欲往。翟公大书其门曰:【“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世以为口实。然余尝薄其为人,以为客则陋矣,而公之所以待客者独不为小哉!
    ②故太子少师欧阳公好士,为天下第一。士有一言中于道,不远千里而求之,甚于士之求公。以故尽致天下豪俊,自庸众人以显于世者固多矣。然士之负于公者,亦时有。盖尝慨然太息,以人之难知,为好士者之戒。意公之于士,自是少倦。而其退老于颍水之上,余往见之,则犹论士之贤者,唯恐其不闻于世也;至于负己者,则曰“是罪在我,非其过。”
    ③翟公之客,负之于死生贵贱之间,而公之士,叛公于瞬息俄顷之际。翟公罪客,而公罪己,与士益厚,贤于古人远矣。公不喜佛老,其徒有治诗书学仁义之说者,必引而进之。佛者惠勤,从公游三十余年,公常称之为聪明才智有学问者,尤长于诗。公薨于汝阴,余哭之于其室。其后见之,语及于公,未尝不涕泣也。勤固无求于世,而公又非有德于勤者,其所以涕泣不忘,岂为利也哉。余然后益知勤之贤。使其得列于士大夫之间而从事于功名,其不负公也审矣。
    ④熙宁七年,余自钱塘将赴高密,勤出其诗若干篇,求余文以传于世。余以为诗非待文而传者也,若其为人之大略,则非斯文莫之传也。
    注释①:勤上人,即僧惠勤。②叙:也写作序。

【问题】
    22.第①段的作用【    】(2分)
    2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苏轼并不赞同翟公对宾客的态度,认为宾客浅薄,而翟公也为人小气。
    B.欧阳修胸襟开阔,并不因为某些士人对不起自己而放弃推荐士人。
    C.欧阳修崇尚佛家和道家,因而与惠勤交往,并称赞他的学问和诗歌。
    D.本文写得曲折有致,在叙事中引发简洁的议论,议论又依托所描绘的事情。
    24.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
    B.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
    C.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
    D.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
    25.作者认为僧惠勤的诗文“非待文而传者也”,为什么还要为他写叙呢?(用自己的的话回答)(2分)
    26.本文为序文,全文却无一处言及诗集的内容,请结合全文,分析写作意图。(4分)

【参考答案】
    22.第①段写翟公对宾客的言行(1分),是为了反衬欧阳修好士“为天下第一”,“贤于古人远矣”(1分)。
    23.C
    24.D
    25.因为作者认为僧惠勤的诗歌不必等待自己的序文而流传,但是像他待人(那样真诚)的大致情况,却是除了这篇序文而没有办法流传的了。(答“若其为人之大略,则非斯文莫之传也”不得分)
    26.开篇先写翟公,由翟公而欧阳公,由欧阳公带出惠勤,(1分)由人品而诗品,强调了一个“贤”字的重要性。(1分)本文为人的诗集作叙,而无一处言及诗作内容,打破了常规叙文的写法,这样写体现了作者别出心裁的构思(1分),也体现了苏轼对僧惠勤对师友赤诚情怀的赞颂。(1分)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
推荐文章
  • 山中 初至巴陵与李十二白裴九同泛洞庭湖(其

    【原文】 山中 [唐]王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初至巴...

  • 最好的结果

    【原文】 最好的结果 莫小米 那一天,父亲走失了。 父亲是去邻村喝喜酒的,本来是跟村...

  • 品味遗憾

    【原文】 品味遗憾 ①遗憾,字典上的解释是 不称心 、 大可惋惜 (的心理),既然如...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原文】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 铁如意

    【原文】 铁如意① 谢翱 仙客五六人,月下斗婆娑。 散影若云雾,遗音杳江河。 其一起...

  • 水调歌头·登甘露寺多景楼望淮有感

    【原文】 水调歌头 登甘露寺多景楼望淮有感 程珌 天地本无际,南北竟谁分?楼前多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