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材料一、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材料二、棺三寸,足以朽体;衣衾三领,足以覆恶。以及其葬也,下毋及泉,上毋通臭,垄若参耕之亩,则止矣。”死则既已葬矣,生者必无久哭,而疾【注】而从事,人为其所能,以交相利也。此圣王之法也。
【注】疾,快速。
21.概括儒家和墨家提倡的居丧方式。(2分)
答:【 】
22.结合现实,简述你对儒家或墨家所倡导的居丧方式的看法。(4分)
答:【 】
【参考答案】
21、儒家:遵守礼制,为父母守孝三年以报答父母抚育之恩。
墨家:提倡节葬,死者既葬,生者不必久哀,而应赶紧工作。
(共2分。准确概括儒家、墨家观点各1分。意思相近即可)
解析:结合材料一“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可以得出儒家遵守礼制,为父母守孝三年以报答父母抚育之恩;从材料二的两个“足以”和一个“止矣”可得出墨家提倡节葬,由“生者必无久哭,而疾而从事”可看出墨家提倡生者不必久哀,应赶紧工作。
22、①儒家认为孝乃仁之本,守孝三年并非只是一种形式,而是在内心表达对父母的感恩,也是培植仁心的过程。
②墨家则认为逝者已逝,生者不能因长期服丧而耽误生产劳动。
③墨家薄葬短丧的观点的核心为节用利民,与当代提倡的“厚养薄葬”的观念趋同。儒家提倡的“守孝三年”礼制在现代社会显然不现实,也没必要,但其不忘父母养育恩情的本意仍然值得肯定。
【参考译文】
材料一:宰我出去后,孔子说:“宰予真是不仁啊!儿女生下来,三年以后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服丧三年,这是天下通行的丧礼。难道宰予就没有从他父母那里得到三年的爱吗?”
材料二:棺木三寸厚,足以让尸体在里面腐烂就行;衣衾三件,足以掩盖可怕的尸形就行。及至下葬,下面不能掘到有泉水冒出的深度,上面不使腐臭散发出来,坟地长宽各三尺,就够了。
死者既已埋葬,活着的人不应该长久地悲伤,而应该尽快从事生产,人人各尽所能,用以让所有人获得各种相关的利益。这就是圣王的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