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敦煌石窟中大量的壁画表现了上起十六国,下迄唐宋各时代丰富的古建筑形象。它们在庭院之部署、建筑类型和建造情形等方面,均真实还原当时著名建筑的场景。从魏晋南北朝直到唐代,尤其是中唐以前大约500年间,我国现存的木构殿堂房舍等古代建筑寥寥无几,而建筑资料的精华部分恰恰是北朝至唐代500年间的。敦煌研究院研究员王进玉说,敦煌壁画中的建筑画是仅次于实物的最好的、最真实的和最可贵的资料。毫无疑义,它填补了中国建筑史空白的篇章。
在敦煌壁画上,有跨越千年的建筑造型供我们参考研究,并且这些亭台楼阁造型都是当时真实存在的著名建筑,很多都是皇家建筑。其中,220窟里的建筑在现在西安大明宫里都能找到建筑原型。据了解,建筑大师梁思成就曾以敦煌壁画中的一座寺庙为线索,最终找到了唐代时期木建筑的遗存﹣﹣佛光寺东大殿(建于唐大中十一年)。壁画中斗拱这一元素更被应用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设计中。
(摘编自殷春永等《千年敦煌壁画演绎中国建筑变迁“古为今用”引设计时尚》)
观音阁及山门在形制上最重要之点,则为其与敦煌壁画中所见唐代建筑之相似也。壁画所见殿阁,或单层或重层,檐出如翼,斗拱雄大。而阁及门所呈现象,与清式建筑固迥然不同,与宋式亦大异,而与唐式则极相似。其外观之所以如是者,非故仿唐形,乃结构制度,仍属唐式之自然结果。而其结构上最重要部分之斗拱,则为木质之构架。
斗拱者,中国建筑所特有之结构制度也。其功用在梁枋等与柱间之过渡及联络,盖以结构部分而富有装饰性者。其在中国建筑上所占之地位,犹柱式之于希腊罗马建筑;斗拱之变化,谓为中国建筑制度之变化,亦未尝不可,犹柱式之影响欧洲建筑,至为重大。盖得兼斗拱与柱式,则尤为可取。
唐宋建筑之斗拱以结构为主要功用,雄大坚实,庄严不苟。明清以后,斗拱渐失其原来功用,日趋弱小纤巧,每每数十攒排列檐下,几成纯粹装饰品,其退化程度,已陷井底,不复能下矣。观音阁山门之斗拱,高约柱高一半以上,全高三分之一,较之清式斗拱﹣﹣合柱高四分或五分之一,全高六分之一者,其轻重自可不言而喻。而其结构,与清式宋式皆不同;而种别之多,尤为后世所不见。盖古之用斗拱,辄视其机能而异其形制,其结构实为一种有机的,有理的结合。如观音阁斗拱,或承檐,或承平坐,或承梁枋,或在柱头,或转角,或补间,内外上下,各各不同,条理井然。各攒斗拱,皆可作建筑逻辑之典型。都凡二十四种,聚于一阁,诚可谓集斗拱之大成者矣!
(摘编自梁思成《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山门考》)
梁思成认为建筑是人类文化的综合体,他对文化的理解并非狭义的限于某些学科,而是涉及到更广更深的领域。他主张建筑师必须有广泛深厚的文化修养,建筑师的认识领域要广,要有哲学家的头脑、社会学家的眼光、工程师的精确与实践、心理学家的敏感、文学家的洞察力;但是,最本质的是建筑师应当是有文化修养的综合艺术家。他强调教育要“理工与人文结合”,认为西方物质文明高度发达而人文教育缺乏,形成“半个人的世界”,只懂得工程而缺少人文修养的人只能算半个人。梁思成先生将自己一生的心血投入教育事业,在以后的几十年中结出了丰硕成果,清华建筑系人才辈出就是对先生最好的回报。
(摘编自金富军《梁思成:有所专而又多能,精于一而博学》)
【问题】
(1)下列对材料中“斗拱”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斗拱是我国古代建筑特有的一种结构制度和最重要的木质构架,是应用至当代的建筑元素。
B.斗拱早期以在梁枋和柱子之间实现过渡和联络为主要作用,明清后装饰性功能得到了强化。
C.观音阁山门斗拱与柱的高度比显示,其斗拱以结构为主要功用,且种类繁多,为后世所稀。
D.观音阁二十四种形式的斗拱应该是依据各自机能而设计制作的,皆可以作建筑逻辑的典型。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敦煌壁画中自北朝至唐代500年的建筑形象是我国古建筑的精华部分,是建筑实物以外,最好、最真实和最可贵的资料。
B.梁思成最终找到的佛光寺东大殿进一步表明,敦煌壁画上跨越千年的亭台楼阁的建筑造型都是当时真实存在的著名建筑。
C.观音阁和山门在形制上自然沿袭了唐代的结构制度,而不是故意模仿唐代,因此它们与敦煌壁画中所见的唐代建筑相似。
D.梁思成认为只懂得工程而缺少人文修养导致了西方建筑文明高度发达而人文教育缺乏,最终只会形成“半个人的世界”。
(3)请结合材料,分析概括建筑师怎样才能更好地设计出中国现代建筑。
【参考答案】
(1)A.“是应用至当代的建筑元素”错,第二则材料为“明清以后,斗拱渐失其原来功用,日趋弱小纤巧,每每数十攒排列檐下,几成纯粹装饰品,其退化程度,已陷井底,不复能下矣”。
(2)D.“只懂得工程而缺少人文修养导致了西方建筑文明高度发达而人文教育缺乏”强加因果,第三则材料原文为“认为西方物质文明高度发达而人文教育缺乏,形成‘半个人的世界’,只懂得工程而缺少人文修养的人只能算半个人”。
(3)①通过壁画等多途径研究古建筑及其变迁,做到古为今用;②比较西方希腊、罗马等建筑文化与东方的异同,融合东西方建筑特色;③建筑师要成为有广泛深厚的文化修养的综合艺术家,要将理工与人文相结合;④投入教育事业,培养现代建筑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