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2)韩元吉《霜天晓角·蛾眉亭》中,作者身处南国,为何能闻到“塞笛”之音?说说你的看法。(4分)
霜天晓角·蛾眉亭①
韩元吉②
倚天绝壁,直下江千尺。天际两蛾凝黛,愁与恨,几时极?怒潮风正急,酒醒闻塞笛。试问谪仙何处?青山外,远烟碧。
①蛾眉亭,在当涂县(今安徽境),傍牛渚山而立,因前有东梁山,西梁山夹江对峙如蛾眉而得名。牛渚山,又名牛渚圻,面临长江,山势险要,其北部突入江中名采石矶,为古时大江南北重要津渡、军家必争之地。蛾眉亭便建在采石矶上。李白墓在当涂东南之青山北麓。
②韩元吉(1118--1187),南宋词人。字无咎,号南涧。宋室南渡后,韩元吉寓居信州上饶(今属江西)。官至吏部尚书,后为礼部尚书出使金国,力主收复失地。晋封颍川郡公,归老于信州南涧。与陆游、辛弃疾、陈亮等当代胜流和爱国志士相善,多有诗词唱和。
【参考答案】
②【答案】第一种解释:身在南国的词人所听到的“塞笛”,只能是因为日夜将收复失地萦绕心头而形成的一种幻觉,在写作技巧上则是使用了跨越空间、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大胆联想,这使豪气之中多少带进了一丝苍凉。
第二中解释:“塞笛”也可指实边防军队里吹奏的笛声,因为那时的采石矶就是南宋与金国交界的军事重镇。词人听闻塞笛之音,心中倍感苍凉。
两种解释都可以。
【命题意象】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意象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鉴赏评价)。
【解析】宋诗词中多有对笛子类意象的描绘,常以笛声衬悲情。本首词总体感觉是豪放的,但由于作者的抗金思想和身世、处境,不由的有了些抱负难以实现的苍凉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