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整体而言,大和以后的诗坛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是为晚唐

发布时间:2023年5月26日更新时间:2023年5月26日作者:未知文章ID:75205浏览:

【原文】
    从整体而言,大和以后的诗坛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是为“晚唐”。从表面上看,晚唐诗人的苦吟精神或许颇近于杜甫的“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然而杜甫的诗兴或萌生于民生疾苦等社会现实,或有感于悲欢离合的内心情思,或触发于山川云物、草木虫鱼等自然景物,为情造文。晚唐诗人则陷入了一种为文造情的窘境,咏物与咏史两类题材在这一时期也便特别繁盛。诚然,晚唐诗人并未满足于咏物与咏史这两类题材,他们也力图开拓新的题材范围来达到创新,但他们的求新由于胸怀眼光的原因,往往流于险怪、荒诞,与创新题材随之而来的,则是对细枝末节式的具体技巧的刻意求新。这使晚唐诗歌中律诗所占比重之大,远超盛唐、中唐诗人。然而,在存诗较多的晚唐诗人中,有多人的作品中竟无一首古风。此外,后人评论晚唐诗,凡有所称赏,大多是着眼于一联只句。甚至于辛文房评晚唐诗人云:“徒务巧于一联,或伐善于只字,悦心快口,何异秋蝉乱鸣也。”语或过当,但确实深中其病。对于晚唐诗歌,沈德潜的观点是:“‘鹭鸶飞破夕阳烟’……固是好句,然句好而意尽句中矣。”在为晚唐诗风辩护的言论中,清人叶燮可谓最称平允云:“晚唐之诗,秋花也。江上之芙蓉,篱边之丛菊,极幽艳晚香之韵,可不为美乎?”然而若论一年花事,春花生机勃勃,元气淋漓,秋花虽美,毕竟属于“晚香”,难免呈露肃杀萧条之态。诗至晚唐,唐诗便进入尾声了。
    (有删改)

【问题】
    28.请概括文中晚唐诗人陷入“为文造情”境地的原因。
    29.刻意追求技巧,对晚唐的诗风有哪些影响?
    30.结合文本内容,阐释文末画线句子的含意。

【参考答案】
    28.①缺乏对社会现实的关注;②缺乏内心情思;③缺乏欣赏自然景物的情怀。
    29.①崇尚律诗,拙于古风;②重视琢句而不重篇章结构;③只求文字巧丽,造成意尽句中而韵味不足。
    30.①盛唐的诗歌雄壮奇伟,富有生机;②晚唐诗风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但诗人缺乏胸怀眼光;③诗歌在晚唐已趋向衰颓。
    【解析】
    【2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概括文中晚唐诗人陷入“为文造情”境地的原因,结合文本内容“杜甫的诗兴或萌生于民生疾苦等社会现实,或有感于悲欢离合的内心情思,或触发于山川云物、草木虫鱼等自然景物,为情造文。晚唐诗人则陷入了一种为文造情的窘境”分析可知,缺乏对社会现实的关注,缺乏欣赏自然景物的情怀;缺乏内心情思。
    【29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分析、筛选、概括。刻意追求技巧,对晚唐的诗风有哪些影响,结合文本内容分析。“在存诗较多的晚唐诗人中,有多人的作品中竟无一首古风。此外,后人评论晚唐诗,凡有所称赏,大多是着眼于一联只句”,崇尚律诗,拙于古风;“则是对细枝末节式的具体技巧的刻意求新”,重视琢句而不重篇章结构;“固是好句,然句好而意尽句中矣”,只求文字巧丽,造成意尽句中而韵味不足。
    点睛:通过分析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综合信息筛选要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局部信息筛选要锁定区位,对段落进行简单的划分,分出层析,找到关键词语,联词成句分条作答。
    【30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语句内涵理解。需要联系上下文内容,抓住关键词语分析,写出了什么内容,表现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有怎样的深刻含义等。结合文本内容分析,“若论一年花事,春花生机勃勃,元气淋漓”,盛唐的诗歌雄壮奇伟,富有生机;“晚唐之诗,秋花也”“秋花虽美,毕竟属于‘晚香’”,晚唐诗风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但诗人缺乏胸怀眼光;“诗至晚唐,唐诗便进入尾声了”,诗歌在晚唐已趋向衰颓。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
推荐文章
  • 水村闲望

    【原文】 水村闲望 俞紫芝① 画桡两两枕汀沙,隔岸烟芜一望赊。 翡翠②闲居眠藕叶,鹭...

  • 客游

    【原文】 客游 李贺 悲满千里心,日暖南山①石。不谒承明庐②,老作平原客③。 四时...

  • 夏日

    【原文】 夏日 【宋】张耒 长夏江村风日清,檐牙燕雀已生成。蝶衣晒粉花枝午,蛛网添...

  • 碧涧别墅喜皇甫侍御相访

    【原文】 碧涧别墅喜皇甫侍御①相访 刘长卿② 荒村带返照,落叶乱纷纷。古路无行客,...

  • 送项判官

    【原文】 送项判官 王安石 断芦洲渚落枫桥,渡口沙长过午潮。 山鸟自呼泥滑滑①,行...

  • 送蹇秀才赴临洮

    【原文】 送蹇秀才赴临洮① 高适 怅望日千里,如何今二毛。② 犹思阳谷去,莫厌陇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