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花:昔日素馨今日木棉

发布时间:2020年7月12日更新时间:2023年1月1日作者:未知文章ID:44117浏览:

【原文】
    市花:昔日素馨今日木棉
    在广州人心目中,公认的千年市花是淡雅柔美的素馨、百年市花为英雄豪迈的木棉。
    坊间“市花”素馨艳压千年
    《本草纲目》里说,素馨“枝干袅娜,叶似茉莉而小,其花细瘦四瓣”。素馨原名“耶悉茗”,早早从西域漂洋过海来到广州,自秦汉年间到清末,两千年来占尽了广州人的宠爱。旧时的广州城西和珠江南岸,有专门种植素馨花的“花田”。
    公元前196年,开越大夫陆贾出使岭南时,就发现岭南不分男女老幼,个个都爱以鲜花簪头,而他们戴得最多的就是素馨花。唐宋年间,城西花地渐得开发,出现了成片成片的花田,花农种得最多、卖得最多的还是素馨。明代,广州的各大城门口开始有了花市,用清初大儒屈大均先生的话来说,这些花市“所卖止素馨,无别花,亦犹洛阳但称牡丹曰‘花’也,富者以斗斛,贫者以升量”,每天要卖出几百担之多。屈先生的话或许夸张了些,但说素馨是城门花市当之无愧的主角,谁也无异议。直到清代中期,“珠悬玉照”的素馨花田仍是许多诗人笔下最美的风景,女孩儿戴在头上的素馨花梳、美容用的素馨油、装点家居的素馨花碟、过节点的素馨灯、喝的素馨茶……至今为人津津乐道,怀想不已。
    想象一下,在这两千年间,不管哪朝哪代,如果官方有兴趣来评选一下市花,老百姓定会投票给素馨。素馨是老广州最悠久、最美丽的花事记忆,是当之无愧的古代民间“市花”。
    建市后木棉首膺市花殊荣
    素馨虽在广州得宠两千年之久,但从清末开始,随西洋花卉、新式饰品与合成香品潮水般涌入广州,便失宠了,到了今日,几乎被人遗忘。现在,提起市花,我们想到的肯定是木棉。其实,从古至今,木棉也深得广州人的喜爱。据史料记载,早在汉代,岭南先民就用木棉花絮纺出了洁白如雪的“广幅布”。盛唐年间,越秀山麓广种木棉,花开时节,满城男女老少都喜欢来此踏青,还有文人写下了“木棉花上鹧鸪啼,木棉花下牵郎衣。欲行未行不忍别,落红没尽郎马蹄”的诗句,令人回味无穷。
    木棉花被称为“英雄花”,最早出自400多年前抗清志士陈恭尹的《木棉花歌》,直入云霄、火烧天际的木棉花让他感慨万千,于是他挥笔写下“粤江二月三日来,千树万树朱华开……覆之如铃仰如爵,赤瓣熊熊花有角。浓须大面好英雄,壮气高冠何落落……”的千古名句,木棉“英雄花”的形象就此定格,并流传至今。
    1921年,广州建市,成为全国第一个采用现代市制的城市;1928年,掀起评选“市花”活动,在这之前,木棉“英雄花”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广州各新式学校的校徽,就多以木棉为标志。评选活动一开始,市民对木棉花的呼声最高,官方遂于1929年初宣布木棉为“市花”,一来顺应民意,二来,木棉“英雄花”的形象,与广州民众勇敢无畏的精神最为契合,这也是木棉第一次在广州荣膺“市花”之殊荣。
    “英雄花”木棉二度加冕
    1982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初沐之时,广州再次在全市范围内举行市花评选活动。花城市民热情高涨,推荐的候选花卉有58种之多,最终,木棉以75.9%的支持率,被选为市花。其广为流传的“英雄花”形象,1929年首膺“市花”的殊荣,花可入药、花絮可纺棉、木材是栋梁的多重价值,都是它力压群芳、众望所归的理由。
    拥有市花冠冕的木棉,与广州人的生活形影不离。许多骑楼的花窗上,雕刻着它的倩影;电视台与航空公司,以它为标志;红棉牌吉他、红棉牌凉果、红棉牌自行车、红棉牌红糖等本土产品曾是几代广州人的美好记忆,如今借由电子商务,木棉再次进入年轻人的视野。
    ——选自(《广州日报(2019年1月7日)》,有改动)
    链接一:
    要成为市花,至少具备两个条件:首先是能够适应当地的环境特征并生长良好,其次则是要具备一定的历史文化内涵,能够代表城市形象。
    大多数城市确立市花的过程都有一套比较规范而民主的程序。通常先经过市人大常委决定开展评选活动,然后广泛征集备选方案,结合专家推荐、群众投票、部门讨论等方式,最终通过确定。在此过程中,政府机关和普通市民均有同等的参与及发言的权利。因此,最终选择的结果是有着广泛的大众基础的,使得所选植物的象征意义上升为地区的文明标志和文化象征。
    ——选自网络
    链接二:
    园林设计师吕兆球表示:“我赞成重定素馨为广州市花。”理由是:素馨进入广州已有二千余年,从南汉至民国,在民俗文化上,深深影响每一个广州人,在大量的地方文献及现存相关地名、实物中均有印证。
    博友“夏墨生”说:伴随广州人亲密生活了2200年,有极其丰富、深厚、独特文化历史沉淀的素馨花,早已是特殊意义的“广州人”,她极其丰富的内涵和沉淀可以让各种各样的公众广泛参与、品味、体验,她有责任也有能力以全新的姿态成为广州形象新符号。
    ——选自网络

【问题】
    1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素馨花源自西域,来到广州后,在旧时的广州城西和珠江南岸均有专门的花田种植。
    B.清初时,在广州各大城门花市素馨每天被卖几百担,屈大均先生说其是花市的主角。
    C.木棉被称为“英雄花”源自陈恭尹的《木棉花歌》,之后木棉“英雄花”形象流传至今。
    D.广州各新式学校的校徽,在1928年“市花”评选活动之前,多数以木棉作为标志。
    14.下列对材料中“素馨花”的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素馨花由开越大夫陆贾出使到岭南时发现,并引领岭南的民众以素馨花簪头。
    B.素馨花如洛阳牡丹花一样美丽迷人,唐宋年间广州花农种得最多,卖得最多。
    C.素馨花因为成了许多诗人笔下最美的风景,所以许多女孩儿都戴上素馨花梳。
    D.素馨花得宠千年,最终因西洋花卉、新式饰品和合成香品涌入广州而渐被遗忘。
    15.下列对材料中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唐宋年间,广州城西面的田地适于种素馨花,花地渐得开发,出现了成片成片的花田。
    B.自秦汉到清末,不管哪朝哪代,如果官方有兴趣评选广州市花,老百姓定会投票给素馨。
    C.拥有市花冠冕的木棉,与广州人的生活形影不离,由红棉命名的产品也受广州人追捧。
    D.“夏墨生”认为素馨花有丰富的内涵和沉淀,它必以全新的姿态成为广州形象的新符号。
    16.文章以什么行文顺序介绍木棉?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这样的顺序有何好处。(4分)
    17.木棉和素馨哪个适合作为广州市花?请结合其特点及市花评选条件谈谈你的看法。(5分)

【参考答案】
    13.B(B项张冠李戴。“素馨是花市的主角”是作者的观点,而不是屈大均的。)
    14.D(A项无中生有,原文为陆贾出使到岭南发现民众喜欢以素馨花簪头,并没有“引领”民众以素馨花簪头;B项内容理解错误,原文“亦犹洛阳但称牡丹曰‘花’也”意思是素馨花被广州市称为花,就如洛阳人只称牡丹为花;C项强加因果。据原文可知,女孩儿都戴上素馨花梳与素馨成为诗人笔下最美的风景并不构成因果关系。)
    15.B(A项无中生有,原文没有提到广州城西面的田地适于种素馨花;C项理由不充分,原文提到红棉牌产品成为广州人美好记忆,但并不能推断出广州人追捧红棉牌产品;D项绝对化了,原文只是说素馨花有责任也有能力以全新的姿态成为广州形象新符号,但不能说必成为广州形象新符号。)
    16.文章以时间顺序介绍木棉(点出顺序1分),从汉代开始,木棉被岭南先民使用,到盛唐年间,广泛种植并受到百姓和文人墨客的喜爱,至清代,定格为“英雄树”形象,1929和1982两度荣膺广州市花的过程(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说明顺序1分),条理清晰地(说明顺序的效果1分)写出了木棉花受广州人喜爱的历史轨迹(说明的内容1分)。
    17.示例一:我认为素馨适合(表态1分)。素馨曾在广州大面积种植,花市上卖得多,生活用途多(特点1分),可见其适应广州环境特征,生长良好(市花评选条件1分);其在广州的历史有二千多年,在民俗文化上,深远影响每一个广州人(特点1分),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能够代表广州形象(市花的评选条件1分)。所以,素馨符合市花具备的两个条件,适合作为市花。
    示例二:我认为木棉适合(表态1分)。盛唐开始,广州已广种木棉,有多重价值(可入药,可纺棉等),与广州人的生活形影不离,深受老百姓喜爱(特点1分)。可见其适应广州环境特征,生长良好(市花评选条件1分);木棉又称“英雄花”,与广州民众英勇无畏的精神契合(特点1分),有一定的历史文化内涵,能够代表广州形象(市花的评选条件1分)。所以,木棉符合市花具备的两个条件,适合作为市花。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
推荐文章
  • 山中 初至巴陵与李十二白裴九同泛洞庭湖(其

    【原文】 山中 [唐]王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初至巴...

  • 最好的结果

    【原文】 最好的结果 莫小米 那一天,父亲走失了。 父亲是去邻村喝喜酒的,本来是跟村...

  • 品味遗憾

    【原文】 品味遗憾 ①遗憾,字典上的解释是 不称心 、 大可惋惜 (的心理),既然如...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原文】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 铁如意

    【原文】 铁如意① 谢翱 仙客五六人,月下斗婆娑。 散影若云雾,遗音杳江河。 其一起...

  • 水调歌头·登甘露寺多景楼望淮有感

    【原文】 水调歌头 登甘露寺多景楼望淮有感 程珌 天地本无际,南北竟谁分?楼前多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