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暮春时节,学校举办“春光作伴好读诗”系列活动。九年级的同学开展了“美丽《诗经》”专题活动。有同学查阅资料后,写出关于《诗经》的一段文字,请你参与完善,完成下面的题目。
中国是一个爱诗的国度,中华民族是一个爱诗的民族。我们从祖先三千多年前留下来的《诗经》里,依然可以找到我们今天所渴望的生活的样子。
三千年前的《诗经》不曾离开过我们。“青青子衿,悠悠我心。①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曹孟德在《短歌行》中对《诗经·郑风·子衿》的化用显得如此自然真切;“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李太白表达离愁别绪的神来之笔,也语出《诗经·小雅·车攻》。【甲】。
三千年前的《诗经》不曾离开过我们。探讨研究学问,我们会说“如切如磋,如琢如
磨”,②赞美崇高品德,我们会说“高山仰止,景行行止”,③表达思念之情,我们会说“一日不见,如三秋兮。④”【乙】。
三千年前的《诗经》不曾离开过我们。“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诺贝尔奖得主屠呦呦的名字源自《诗经·小雅·鹿鸣》;“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习主席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上讲话的用典出自《诗经·大雅·荡》。【丙】。
历经三千年沧桑岁月而沉淀下来,《诗经》无需唤醒,它一直在。那些蕴藉风流的句子,道尽我们无法言说的情愫,早已【融入了我们的血脉】,▲▲▲,▲▲▲,让我们在《诗经》中追寻民族的文化基因,拥抱那最美的诗和远方。
【问题】
(1)为更加明确地表达文意,将下列各句放在文中【甲】【乙】【丙】三个横线处,恰当的一项是(2分)
①《诗经》,它本存在于我们的诗书传承中
②《诗经》,它本烙印在我们的家国文化里
③《诗经》,它本活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A.【甲】① 【乙】② 【丙】③
B.【甲】① 【乙】③ 【丙】②
C.【甲】② 【乙】③ 【丙】①
D.【甲】② 【乙】① 【丙】③
(2)传统楹联常引用《诗经》中的语句。济南历下亭有一副对联,上联就引了《诗经》中的语句,将这副对联补充完整,恰当的一项是(2分)
春光大不同,看【 】,抱荷无与青山老
风气何其古,闻诗声朗朗,【 】
A.雨雪霏霏 把盏犹吟名士多
B.雨雪霏霏 掩卷常思绿水绕
C.杨柳依依 掩卷常思绿水绕
D.杨柳依依 把盏犹吟名士多
(3)文中四处方框内的标点运用正确的一处是▲▲▲(只填写序号)(2分)
(4)最后一段请根据划线语句仿写,构成排比句式。(2分)
【参考答案】
(1)(2分)B
(2)(2分)D
(3)(2分)正确的一处是①
(4)(2分,一句1分)
答案示例:印刻进我们的骨髓
塑造着我们的容貌
淬炼着我们的思想
滋养着我们的灵魂
提升着我们的素养
陶冶着我们的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