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熊寥先生《中国陶瓷与中国文化》第四章“颜真卿、陆士修云门教院诗会与景德镇唐代白瓷”,论证唐代建中年间颜真卿、陆士修在饶州浮梁县新平镇①云门教院诗会所咏“素瓷”,实际上是景德镇白瓷,宣称“由此解决了陶瓷学界围绕景德镇唐代黄泥窑场等所产的白瓷和青瓷,究竟是唐代还是五代产品的争执问题”。这一论证事关重大,有必要认真考究一下。
熊先生的考证,主要依据颜真卿、陆士修联句中的“素瓷传静夜,芳气满闲轩”一联,引清代吴极《昌南历记》云:“唐陆士修,官太子宾客。颜鲁公建中时郡守,行部新平,修与公友善,游新平,同止云门教院数日。中宵茗饮联咏,有‘素瓷传静夜,芳气满闲轩’载云门教院断碑。”又引龚鉽《景德镇陶歌》“云门教院读残碑,静夜闲庭品素瓷。记得新平行部日,鲁公诗酒建中时”,证明云门断碑是有历史根据的。他考证颜真卿官饶州刺史在建中元年至二年间,又查到颜真卿、陆士修联句收在《全唐诗》卷778,题作《五言啜茶联句》,以为诗的内容与颜真卿生平行迹皆符,最终得出该诗是中国陶瓷史上的第一首咏唱景德镇白瓷之作的结论。
唐代景德镇是否能产生白瓷,这是另一个问题。但熊先生以为颜、陆联句在饶州,“素瓷传静夜”是咏景德镇白瓷,则显然是判断有误的。首先,颜真卿牧饶州并不在建中年间。宋留元刚撰《颜鲁公年谱》明确记载乾元元年(758)十月任饶州刺史,赴洛阳拜扫先墓,翌年六月调任昇州刺史,实际在饶州任没有多少时间。其次,颜真卿和陆士修联句也不在饶州,而在湖州。颜真卿于大历七年(772)九月除湖州刺史,翌年正月抵任,至十二年(777)四月离任。其间他集文士三十馀人编纂《韵海镜源》一书,经常觞咏联唱,今颜真卿《文忠集》和皎然《杼山集》保留着许多当时的联句之作。参加《五言啜茶联句》的作者,陆士修时任嘉兴县尉;李崿时在颜真卿幕中任团练副使;张荐尚未出仕,从其兄右卫兵曹张著居湖州;昼即诗僧皎然,时居湖州。贾晋华《皎然年谱》将这次联句编于大历八年,确凿无疑。既然颜、陆等联句不作于饶州,“素瓷传静夜”与景德镇白瓷也就没有直接关系了。
熊先生所以取颜、陆联句这一孤证,显然是轻信了云门教院断碑。该碑出自元代僧人之手,引颜、陆联句属于附会。前人修方志及讲地方掌故,每好掠前贤文字,附会乡里山川风物。颜真卿联句题无时地可考,则饶州之附会,又何讥焉。以涉及陶瓷史重要结论,故不得不予以辨正。
(蒋寅《一条景德镇唐代白瓷史料的辨正》)
[注]①新平镇:景德镇的前身。
【问题】
7.以下不属于作者写作《一条景德镇唐代白瓷史料的辨正》的动机的一项是
A.熊寥先生的考证关系到黄泥窑场白瓷生产时期的认定。
B.熊寥先生的论证关系到唐代景德镇能否产白瓷的认定。
C.熊寥先生用以支持材料的论据因为是孤证,故不可信。
D.熊寥先生举的材料涉及陶瓷史重要结论,不可不慎重。
8.以下不属于作者否定“‘素瓷传静夜’是咏景德镇白瓷”时所用材料的一项是
A.颜真卿任湖州刺史期间经常与文士们觞咏联唱,他的《文忠集》保留着许多当时的联句之作。
B.颜真卿任湖州刺史期间,参加《五言啜茶联句》的作者差不多都生活在湖州。
C.贾晋华《皎然年谱》将颜真卿、陆士修等人《五言啜茶联句》编于大历八年,材料确凿无疑。
D.前人修方志及讲地方掌故,每好剽取前代名人的文字,附会乡里山川风物。
9.对原文有关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考证“素瓷传静夜”不作于饶州,并不认为景德镇在唐代不能生产白瓷。
B.作者认为云门断碑引颜、陆联句属于附会,是以前人所修方志为证。
C.参加《五言啜茶联句》的作者,均为湖州当地名士,与饶州没有关系。
D.熊寥考证颜真卿建中元年至二年任饶州刺史的依据是《昌南历记》。
10.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龚鉽的《景德镇陶歌》,并不能直接证明云门断碑是有历史根据的。
B.《五言啜茶联句》没有标明写作的时间地点,为饶州附会提供了可能。
C.从作者和熊寥各自持论所引用的史料看,宋代人治学远比清代人更为严谨。
D.唐代景德镇是否能产生白瓷,现在仍没有找到确切可考的文献资料。
【参考答案】
7.C
是原文的不足,但不是作者写此文的动机
8.D
是属论证元代僧人作碑文时引颜、陆联句属于附会的材料
9.A
B不是以方志为证,是以修方志讲掌故的习惯为证;C“均为湖州当地名士”错,“与饶州没有关系”属无中生有;D考证的依据文中没有交代,《昌南历记》的引文中也看不出
10.C
只是两人所引材料的不同,推不出哪个更严谨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