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哲学家荀子写过一篇文章,叫《劝学》。他有一句话说得极好

发布时间:2021年5月17日更新时间:2023年1月1日作者:未知文章ID:48359浏览:

【原文】
    先秦哲学家荀子写过一篇文章,叫《劝学》。他有一句话说得极好。他说:“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这话运用到艺术美上就是说:艺术既要极丰富地全面地表现生活和自然,又要提炼,去粗存精,提高,集中,更典型、更具普遍性地表现生活和自然。由于“粹”,由于去粗存精,艺术表现里有了“虚”,“洗尽尘滓,独存孤迥”。由于“全”,才能做到孟子所说的“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虚”和”实”辩证的统一,才能完成艺术的表现,形成艺术的美。但“全”和“粹”是相互矛盾的。既去粗存精,那就似乎不全了,全就似乎不应“拔萃”。又全又粹,这不是矛盾吗?然而只讲“全”而不顾“粹”,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自然主义;只讲“粹”而不能反映“全”,那又容易走上抽象的形式主义的道路;既粹且全,才能在艺术表现里做到真正的“典型化”,全和粹要辩证地结合、统一,才能谓之美,正如荀子两千年前所说的那句精辟之语。
    清初文人赵执信在他的《谈龙录》里有一段很生动、很形象的说明:这全和粹、虚和实辩证的统一,才是艺术的最高成就。他说:
    钱塘洪日方思,久于新城之门矣。与余友。一日,在司寇(渔洋)宅论诗,日方思嫉时俗之无章也,曰:“诗如龙然,首、尾、爪、角、鳞、鬣,一不具,非龙也。”司寇哂之曰:“诗如神龙,见其首不见其尾,或云中露一爪一鳞而已,安得全体?是雕塑绘画者耳!”余曰:“神龙者,屈伸变化,固无定体,恍惚望见者,第指其一鳞一爪,而龙之首尾完好,故宛然在也。若拘于所见,以为龙具在是,雕绘者反有辞矣!”
    洪日方思重视“全”而忽略了“粹”,王渔洋依据他的神韵说看重一爪一鳞而忽视了“全体”;赵执信指出一鳞一爪的表现方式要能显示龙的“首尾完好”,宛然存在。艺术的表现正在于一鳞一爪具有象征力量,使全体宛然存在,不削弱全体丰满的内容,把它们概括在一鳞一爪里。提高了,集中了,一粒沙里看见一个世界。这是中国艺术传统中的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不是自然主义的,也不是形式主义的。但王渔洋、赵执信都以轻视的口吻说着雕塑绘画,好像它们只是自然主义地刻画现实。这是大大的误解。中国大画家所画的龙正是像赵执信所要求的,云中露出一鳞一爪,却使全体宛然可见。
    (节选自《中国古代艺术中的虚与实》,略有改动)

【问题】
    7.根据文意,下列对“全”和”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粹”侧重讲艺术应通过提炼,提高,集中,典型地表现生活和自然;“全”侧重讲艺术应当丰富而全面地表现生活和自然。
    B.”粹”,“拔萃”,文中主要是指艺术表现中的去粗存精;“全”,“全面”,主要是指艺术表现中的丰富与全面。
    C.“全”对应于“实”,“粹”对应于“虚”,彼此相互矛盾;既去粗存精,就不能“全面”,既“面面俱到”就难以“出类拔萃”。
    D.在艺术中,“全”和“粹”要辩证地结合,否则就不能在艺术表现里做到真正的“典型化”,就不能创造美好的艺术品。
    8.作者为什么说“这是大大的误解”?根据文意,下列句子能够作出正确回答的一项是
    A.古代那些雕塑绘画等艺术作品,都是自然主义的刻画现实。
    B.诗如神龙,见其首不见其尾,或云中露一爪一鳞而已,安得全体?
    C.诗如龙然,首、尾、爪、角、鳞、鬣,一不具,非龙也。
    D.古代优秀画中的龙,虽在云中露出一鳞一爪,却使全体宛然可见。
    9.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艺术只有既全面而丰富地、又更典型更集中地表现生活与自然,才能称之为美。
    B.艺术创造中如果只讲“全”而不顾“粹”,就容易走上抽象的形式主义的道路。
    C.在“诗如画龙”的讨论中,作者否定了洪日方思、王渔洋、赵执信三人的基本观点。
    D.荀子在两千年前就明确提出过,艺术创造应当注重“洗尽尘滓,独存孤迥”。
    10.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就诗歌而言,要想写出“一鳞一爪”而没有支离破碎之感,能给人以完整的”龙”的感觉,需要作者心中先有一条完整的“龙”在。
    B.通过提炼集中,一粒沙里能看见一个世界,“一叶、一花、一世界”,这属于中国艺术传统中的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
    C.王之涣《登鹳雀楼》中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由实见虚,由“粹”到“全”,表现站得高才看得远的生活哲理。
    D.中国艺术传统中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就是从一鳞一爪里显示全体,也就是“全”和”粹”的统一与结合,“虚”和”实”的相生与相成。

【参考答案】
    7、C
    应是“既相互矛盾,又辩证统一”;“既去粗存精,就不能‘全面’”不符合文章原意,“面面俱到”是贬义词。
    8、D
    A项是“误解”的表现,不是“误解”的解释;B项是王渔洋的神韵说,是赵执信所批评的,不是对“误解”原因的回答;C项是洪日方思的“全”说,是王渔洋与赵执信共同批评的,也不是对“误解”原因的回答
    9、A
    B项“走上抽象的形式主义的道路”应为“走上自然主义的道路”;C项应是肯定赵执信的基本观点;D项不是荀子的话。
    10、C
    并非由“粹”到“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
推荐文章
  • 【原文】 愁 杜甫 江草日日唤愁生,巫峡泠泠非世情。 盘涡鹭浴底心性?独树花发自分...

  • 赠黄山胡公求白鹇

    【原文】 赠黄山胡公求白鹇 李白 请以双白璧,买君双白鹇。 白鹇白如锦,白雪耻容颜...

  • 滕王阁诗

    【原文】 滕王阁诗 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

  • 高阳台·送陈君衡被召

    【原文】 高阳台 送陈君衡被召① 周密 照野旌旗,朝天车马,平沙万里天低。宝带金章...

  • 送耿晦之守湖州

    【原文】 送耿晦之守湖州 徐祯卿(明) 远下吴江向雪川,高秋风物倍澄鲜。 鵁鶄①菰叶...

  • 鹧鸪天

    【原文】 鹧鸪天 朱敦儒[注] 画舫东时洛水清。别离心绪若为情?西风挹泪分携后,十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