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曰:“至治之极,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各甘其食,美其

发布时间:2021年11月1日更新时间:2023年1月1日作者:未知文章ID:54033浏览:

【原文】
    老子曰:“至治之极,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至老死不相往来。”必用此为务,輓近世涂民耳目,则几无行矣。
    太史公曰:虞夏以来,耳目欲极声色之好,口欲穷刍豢之味,身安逸乐,而心夸矜势能之荣。使俗之渐民久矣,虽户说以妙论,终不能化。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
    夫山西饶材、竹、玉石;山东多鱼、盐、漆;江南出梓、桂、金、珠玑;龙门、碣石北多马、牛、羊、筋角;铜、铁则千里往往山出棋置:此其大较也。皆中国人民所喜好,谣俗被服饮食奉生送死之具也。故待农而食之,虞【1】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此宁有政教发征期会哉?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故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验邪?
    周书曰:“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原大则饶,原小则鲜。上则富国,下则富家。贫富之道,莫之夺予,而巧者有余,拙者不足。故太公望封于营丘,地潟卤【2】,人民寡,于是太公劝其女功,极技巧,通鱼盐,则人物归之,繦至而辐凑。故齐冠带衣履天下,海岱之间敛袂而往朝焉。其后齐中衰,管子修之,设轻重九府,则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是以齐富强至于威、宣也。
    故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礼生于有而废于无。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适其力。渊深而鱼生之,山深而兽往之,人富而仁义附焉。故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夫千乘之王,万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犹患贫,而况匹夫编户之民乎!
    (取材于《史记·货殖列传》)
    注释:【1】虞:古代掌管山林水泽的官员。此处指开发山泽资源的人。【2】潟卤(xìlǔ):含有过多盐碱成分而不适于耕种。

【问题】
    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使俗之渐民久矣    渐:逐渐
    B.各劝其业    劝:勤勉(从事)
    C.原小则鲜    鲜:少
    D.尚犹患贫    患:担心,忧虑
    7.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至治之极    若水之趋下
    B.民各甘其食    其后齐中衰
    C.虞夏以来    则桓公以霸
    D.不召而自来    渊深而鱼生之
    8.下列对文中画线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而心夸矜势能之荣
    但是心里以矜持骄傲为荣
    B.虽户说以妙论
    即使用(老子所讲的)妙论去挨家挨户地劝说
    C.铜、铁则千里往往山出棋置
    铜、铁则往往在方圆千里的山中就有出产,(产地)如棋子那样密布
    D.繦至而辐凑
    像绳子串钱似地络绎不绝而来,像辐条汇合于车毂一样聚集
    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老子描绘的“至治”社会中,人们自给自足,安居乐业,满足现状,互不往来。
    B.各地物产丰富,各有特色,价格各异,其中的商机有助于人们实现财富的增长。
    C.太公和管仲都重视经济发展与法治,使齐国一直保持兴盛富强,桓公称霸天下。
    D.“人富而仁义附”强调财富的作用,或对人们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不良影响。
    10.将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译为现代汉语。(2分)
    贫富之道,莫之夺予
    11.关于国家经济发展,司马迁提出:“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请根据文意分别概括可以印证“因之”“利道之”的例子。(4分)

【参考答案】
    6.A(3分)
    7.D(3分)
    8.A(3分)
    9.C(3分)
    10.【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形成贫富的方法,没有人能够夺走或给予(2分)
    11.【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例1:不用政令强制要求,顺应人们的生活需求,各类物资通过农、虞、工、商自然得到生产、开发、制造、流通。
    例2:营丘原本土质不好,人口稀少,太公鼓励民众积极发展生产与贸易,齐国得以兴盛富强。(每例2分,共4分)
    【文言文阅读参考译文】
    《老子》说:“太平盛世到了极盛时期,邻国的人互相望得见,鸡狗的叫声彼此听得到,各国的百姓都认为自己的饮食甜美,自己的服装漂亮,习惯于自己的风俗,喜爱自己的职业,直到老死也不相互往来。”如果定要采用这种主张,把它作为要务,来闭塞近代百姓的耳目,那几乎是不可行的。
    太史公说:虞舜和夏朝以来,人们的耳目都想尽量享受声色的美好,口里都想尝遍各种肉类的滋味,身体安于安闲快乐的生活,而心里夸耀拥有权势才干的光荣。致使这种风俗浸染百姓的思想已经很久,即使用(老子所讲的)妙论去挨家挨户地劝说,也终究不能改变。因此,(掌权者对于百姓)最高明的办法是听其自然发展,其次是向有利的方向引导他们,再次是教育他们,再次是制定法规去约束他们,最下等的办法是和他们争利。
    太行山以西富有木材、竹子、玉石;太行山以东盛产鱼、盐、漆;长江以南出产梓树、桂木、金、珠玑;龙门、碣石以北多产马、牛、羊、筋角;铜、铁则往往在方圆千里的山中就有出产,(产地)如棋子那样密布。这是物产分布的大致情况。这些都是中原百姓所喜爱的,是人们日常生活所习用的服装、饮食、养生、送葬的东西。所以,靠农夫耕种,才有吃的粮食;靠虞人管理,山泽才能开发出资源;靠工匠做工,器物才能制成;靠商贾贩卖,物资才能流通。这难道有政令教化去征调限期会集吗?人们各自发挥自己的才能,竭尽自己的力量,去求得他们所想要的东西。所以,社会上的各种物资,物品价格低廉,商人就会把商品销售到可以贵卖的地方;物品价格昂贵,商人就会从价格低廉的地方运来销售。人们各自勤勉地从事他们的职业,乐意去做他们的工作,好像水向下奔流,日日夜夜没有停止的时候,不用召唤就自己到来,物产不须征求而百姓自己就生产出来。难道这不是符合于规律而且是自然发展的验证吗?
    《周书》说:“农夫不出来耕种就缺乏粮食,工匠不出来做工就缺乏用具,商人不出来经营就使粮食、用具、钱财不能流通,虞人不出来开发山泽就财源缺乏。”财源缺乏,山泽就不能开发了。这四个方面,是老百姓穿衣吃饭的本源。本源大就富裕,本源小就贫乏。它们对上可以使国家富强,对下可以使家族富有。形成贫富的方法,没有人能够夺走或给予,不过智巧的人能使财富有余,笨拙的人只能使财富不足。从前姜太公被封在营丘,那里土质多盐碱,人口稀少,于是太公鼓励妇女纺织,极力提高工艺技巧,把鱼、盐运到别处去销售,结果别国的人和财物纷纷流归于齐国,就像绳子串钱似地络绎不绝而来,像辐条汇合于车毂一样聚集。因此齐国制造的帽子、带子、衣服、鞋子畅销天下,从东海到泰山之间的诸侯,都整敛衣袖,恭敬地去齐国朝拜。那以后,齐国中途衰落,管仲重整太公的事业,设立掌管财政的机构,齐桓公因此而称霸天下,多次会盟诸侯,完全匡正了天下的政治。因此,齐国的富强一直延续到齐威王、齐宣王的时候。
    所以说:“粮仓充实了,百姓才会懂得礼节,衣食充足了,百姓才会知道荣辱。”礼节产生于富有而废弃于贫穷。因此,君子富有了就喜欢做仁德的事,小人富有了就把力量用在适当之处。潭水深了,鱼就自然会在那儿生长;山林深了,野兽就自然会往那儿去;人富了,仁义就自然会附益于他。所以说:“天下的人,熙熙攘攘,都是为利而来,为利而往。”拥有兵车千乘的君王,封地万户的诸侯,食邑百室的大夫,尚且担心贫穷,何况编在户口册子上的普通百姓呢!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
推荐文章
  • 山中 初至巴陵与李十二白裴九同泛洞庭湖(其

    【原文】 山中 [唐]王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初至巴...

  • 最好的结果

    【原文】 最好的结果 莫小米 那一天,父亲走失了。 父亲是去邻村喝喜酒的,本来是跟村...

  • 品味遗憾

    【原文】 品味遗憾 ①遗憾,字典上的解释是 不称心 、 大可惋惜 (的心理),既然如...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原文】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 铁如意

    【原文】 铁如意① 谢翱 仙客五六人,月下斗婆娑。 散影若云雾,遗音杳江河。 其一起...

  • 水调歌头·登甘露寺多景楼望淮有感

    【原文】 水调歌头 登甘露寺多景楼望淮有感 程珌 天地本无际,南北竟谁分?楼前多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