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在远方

发布时间:2021年11月2日更新时间:2023年1月1日作者:未知文章ID:54096浏览:

【原文】
    故乡在远方
    我总觉得自己是一个流浪者。
    几十年来,我漂泊不定、浪迹天涯。
    我走过田野、穿过城市,我到过许多许多地方。
    我从哪里来?哪儿是我的故园我的家乡?我不知道。
    19岁那年我离开了杭州城。水光潋滟、山色空濛的西子湖畔是我的出生地。离杭州一百里水路的江南小镇洛舍是我的外婆家。
    然而,我只是杭州的一个过客,我的祖籍在广东新会。我长到30岁时,才同我的父母一起回过广东老家。老家有翡翠般的小河、密密的甘蔗林和神秘幽静的榕树岛。夕阳西下时,我看见大翅长脖的白鹳灰鹳急急盘旋回巢,巨大的榕树林上空遮天蔽日,鸟声盈盈。那就是闻名于世的小鸟天堂。新会县世为葵乡,小河碧绿的水波上,一串串细长的小船满载清香弥漫的葵叶,沉甸甸贴水而行,悠悠远去……
    但老家于我,却已无故园的感觉。没有一个人认识我,我也并不真正认识一个人。我甚至说不出一句完整地道的家乡方言。我和我早年离家的父亲,犹如被放逐的弃儿,在陌生的乡音里,茫然寻找辨别着这块土地残留给自己的根性。
    梦中常常出现的是江南的荷池莲塘,春天嫩绿的桑树地里透紫酸甜的桑葚儿,秋天金黄璀璨的柚子,冬天过年时挂满厅堂的酱肉粽子、鱼干,还有一锅喷香喷香的煮芋艿……
    暑假寒假,坐小火轮去洛舍镇外婆家。镇东头有一座大石桥,夏天时许多光屁股的孩子从桥墩上往河里跳水,那小河连着烟波浩淼的洛舍洋,我曾经在桥下淘米,竹编的淘箩湿淋淋从水里拎起,珍珠般的白米上扑扑蹦跳着一条小鱼儿……
    而外婆早已过世了。外婆走时就带走了故乡。其实外婆外公也不是地道的浙江人氏。听说外婆的祖上是江苏丹阳人,不知何年移来此地的洛阳人之舍,谓之洛舍。由此看来,外婆外公的祖籍也难以考证,我魂牵梦系的江南小镇,又何为我的故乡?
    所以对于我从小出生长大的杭州城,便有了一种隐隐的隔膜和猜疑。自然,我喜欢西湖的柔和淡泊,喜欢植物园的绿草地和春天时香得醉人的含笑花,喜欢冬天时满山的翠竹和苍郁的香樟树……我欣赏它们,赞美它们,但它们不属于我。每次我回杭州探望父母,在嘈杂喧闹的街巷里,自己身上那种从遥远的异地带来的“生人味”,总使我觉得同这里的温馨和湿润格格不入……
    我究竟来自何方?
    更多的时候,我会凝神默想着那遥远的冰雪之地,想起笼罩在雾霭中的幽蓝色的小兴安岭群山。踏着没膝深的雪地进山去,灌木林里尚未封冻的山泉一路叮咚欢歌,偶有暖泉顺坡溢流,便把低洼地的塔头墩子水晶一般封存,可窥见冰层下碧玉般的青草。山里无风的日子,静谧的柞树林中轻轻慢慢地飘着小清雪,落在头巾上……
    那时住帐篷,炉筒一夜夜燃着粗壮的大木棒,隆隆如森林火车如林场的牵引拖拉机轰响,时时还夹着山脚下传来的咔咔冰崩声……山林里的早晨宁静而妩媚,坡上的林梢一抹玫瑰红,淡紫色的炊烟缠绵缭绕,门前的白雪地上,又印上了夜里悄悄来过的不知名的小动物一条条丝带般的脚印儿,细细辨认,如梅花如柳梢亦如一个个问号,清晰又杂乱地蜿蜒于雪原,消失于密林深处……
    那些神秘的森林居民给予我无比的亲切感,曾使我觉得自己也是否应该从此留在这里。
    小小的脚印沉浮于无边的雪野之上,恰如我们飘泊动荡的青春年华。
    我19岁便离开了我的出生地杭州城,走向遥远而寒冷的北大荒。
    那时我曾日夜思念我的西湖,我的故园在温暖的南方。但现在我知道,【我已没有了故乡】。我们总是在走,一边走一边播撒着全世界都能生长的种子。我们随遇而安、落地生根;既来则定、四海为家。我们像一群新时代的游牧民族,一群永无归宿的流浪移民。也许我走过了太多的地方,【我已有了太多的第二故乡】。
    然而在城市闷热窒息的夏日里,我仍时时想起北方的原野,那融进了我们青春血汗的土地。那里的一切粗犷而质朴。20年的日月就把我这样一个纤弱的江南女子,磨砺得柔韧而坚实起来。以后的日子,我也许还会继续流浪,在这极大又极小的世界上,寻觅着、创造着自己精神的家园。
    (取材于张抗抗的同名散文,有改动)

【问题】
    1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漂泊不定、浪迹天涯    漂泊:比喻居无定所,东奔西走
    B.想起笼罩在雾霭中的幽蓝色的小兴安岭群山    雾霭:雾气,形容雾气腾腾的样子
    C.静谧的柞树林中轻轻慢慢地飘着小清雪    静谧:形容静寂无声
    D.磨砺得柔韧而坚实起来    磨砺:把有尖、刃的金属用工具磨锐利
    1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潋滟:“潋”读作liàn
    B.静谧:“谧”读作mì
    C.闷热:“闷”读作mēn
    D.粗犷:“犷”读作kuàng
    19.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展现了作者对自己现实中有形的故乡及内心中无形的故乡探寻的心灵之旅。
    B.外婆家所在的洛舍镇充满了江南生活气息,那里的一景一物常出现在作者梦中。
    C.作者离开出生地杭州城后,对杭州有着一种既日夜思念又敬而远之的复杂心理。
    D.文章中,作者通过对几个故乡的情感体悟,表达了对“故乡”深层意蕴的思考。
    20.作者为什么会时时想起那遥远的冰雪之地的北方?
    21.作者在倒数第二段中先说“我己没有了故乡”,又说“我有了太多的第二故乡”,而文章题目则是“故乡在远方”,这些说法看似矛盾却蕴含深意。请结合全文内容,说说你的理解。

【参考答案】
    17.D
    18.D
    19.C
    20.因为作者在情感(精神)上已经把那里当做了自己的一个故乡。
    (1)因为那里的群山、山泉、青草、小清雪等景物令作者沉醉。
    (2)那里燃木取暖、炊烟缭绕的生活情景令作者回味。
    (3)那里神秘的森林居民(不知名的小动物)令作者感到亲切。
    (4)那里的土地融进了作者的青春血汗,使作者成长得柔韧而坚实。
    21.(1)因为作者到过许多许多地方,总觉得自己是一个流浪者。对祖籍新会、外婆家洛舍、出生地杭州,都缺乏故乡之感。所以作者说“我已没有了故乡”。
    (2)作者总是在走,走过太多的地方,到哪里都随遇而安,落地生根,所以说我已有了太多的“第二故乡”。
    (3)题目说“故乡在远方”,是因为作者一直在流浪,之前的故乡已被抛在了身后的远方;以后的日子,则要到远方寻觅,创造自己心(精神)之所居的故乡。

【20题、21题答案二】
     20.【参考答案及赋分建议(简洁版)】因为那里的群山、山泉、青草、小清雪等景物令作者沉醉,(1分)那里燃木取暖、炊烟缭绕的生活情景令作者回味,(1分)那里神秘的森林居民(不知名的小动物)令作者感到亲切,(1分)那里的土地融进了作者的青春血汗,(1分)那里的一切粗犷而质朴,(1分)那里使作者成长得柔韧而坚实,作者在情感上已经把那里当做了自己的一个故乡。(1分)
    【评阅建议】意思对即可得分。
    【参考答案(细化版)】①因为那里的群山、山泉、青草、小清雪等景物组成的冬日静谧雪景令作者沉醉。②那里燃木取暖、炊烟缭绕的宁静寒冷但磨砺人的生活情景令作者回味。③那里神秘的森林居民(不知名的小动物)令作者感到无比亲切,领悟到飘泊动荡的青春年华。④那里的土地融进了作者的青春血汗与青春年华。⑤那里的一切粗犷而质朴。⑥那里把作者这样一个纤弱的江南女子磨砺得柔韧而坚实,作者在情感上已经把那里当作了自己的一个故乡——精神家园。
    21.【参考答案及赋分建议(简洁版)】因为作者到过许多许多地方,总觉得自己是一个流浪者。(1分)对祖籍新会、外婆家洛舍、出生地杭州,都缺乏故乡之感。所以作者说“我已没有了故乡”。(1分)而作者总是在走,边走边播撒着全世界都能生长的种子,落地生根,(1分)她走过太多的地方,所以说“我已有了太多的第二故乡”。(1分)题目说“故乡在远方”,是因为作者一直在流浪,之前的故乡已被抛在了身后的远方;(1分)以后的日子,则要到远方寻觅、创造自己心之所居的故乡——精神的家园。(1分)
    【评阅建议】意思对即可得分。
    【参考答案(细化版)】因为作者到过许多许多地方,总觉得自己是一个流浪者:对祖籍新会,已无故园的感觉,感受是陌生的;对外婆家洛舍,感觉外婆过世就带走了故乡,不知何为故乡;对出生地杭州,感觉自己只是一个过客,有“一种隐隐的隔膜和猜疑”;对献出青春岁月的北大荒,感到北方粗犷而质朴的原野已经融进了自己的青春血汗,自己被磨砺得柔韧而坚实。作者一直在流浪,之前的故乡已被抛在了身后的远方,所以作者说“我已没有了故乡”。但是作者的精神成长需要更多的家园,于是作者“总是在走,边走边播撒着全世界都能生长的种子,落地生根,走过太多的地方”,所以作者说“我已有了太多的第二故乡”。而精神成长的追求是无止境的,是愈来愈高远的,所以以后的日子,则要继续到远方寻觅、创造自己心灵所居的故乡——精神成长的家园,所以文章题目说“故乡在远方”。

【分析】
    17.
    “把有尖、刃的金属用工具磨锐利”是“磨砺”的本义,“磨砺”在文中比喻的是“人经受磨练或锻炼”。
    18.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的能力。
    D.“粗犷”的“犷”应读guǎng。
    故选D。
    19.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
    C.“对杭州有着一种既日夜思念又敬而远之的复杂心理”错误,敬而远之不准确。作者表达的是一种隐隐的隔膜和猜疑。
    故选C。
    20.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理解的能力。
    作者想起北国的原因,梳理文脉,筛选整合检索区间13-19自然段。概括每段所写北国内容和作者的关联,然后整合答案。
    13段,“更多的时候,我会凝神默想着那遥远的冰雪之地,想起笼罩在雾霭中的幽蓝色的小兴安岭群山”“踏着没膝深的雪地进山去,灌木林里尚未封冻的山泉一路叮咚欢歌,偶有暖泉顺坡溢流,便把低洼地的塔头墩子水晶一般封存,可窥见冰层下碧玉般的青草。山里无风的日子,静谧的柞树林中轻轻慢慢地飘着小清雪,落在头巾上”,因为那里的群山、山泉、青草、小清雪等景物令作者沉醉。
    14段,“山林里的早晨宁静而妩媚,坡上的林梢一抹玫瑰红,淡紫色的炊烟缠绵缭绕”,那里燃木取暖、炊烟缭绕的生活情景令作者回味。
    15-16段,“那些神秘的森林居民给予我无比的亲切感,曾使我觉得自己也是否应该从此留在这里”“小小的脚印沉浮于无边的雪野之上,恰如我们飘泊动荡的青春年华”,那里神秘的森林居民(不知名的小动物)令作者感到亲切。
    19段,“我仍时时想起北方的原野,那融进了我们青春血汗的土地。那里的一切粗犷而质朴”,那里的土地融进了作者的青春血汗,使作者成长得柔韧而坚实。
    所以作者时时想起那遥远的冰雪之地的北方,是因为作者在情感(精神)上已经把那里当做了自己的一个故乡。
    2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分析文本内容的能力。
    《故乡在远方》是一篇写故乡的散文。但与一般写思念故乡的抒情散文不同。文章借助自己对几个故乡情感的体悟,表达了自己对于“故乡”的一种理解,一种更深意义上的探求。
    “然而,我只是杭州的一个过客,我的祖籍在广东新会”“但老家于我,却已无故园的感觉。没有一个人认识我,我也并不真正认识一个人”“而外婆早已过世了。外婆走时就带走了故乡。其实外婆外公也不是地道的浙江人氏。听说外婆的祖上是江苏丹阳人,不知何年移来此地的洛阳人之舍,谓之洛舍。由此看来,外婆外公的祖籍也难以考证,我魂牵梦系的江南小镇,又何为我的故乡”,因为作者到过许多许多地方,总觉得自己是一个流浪者。对祖籍新会、外婆家洛舍、出生地杭州,都缺乏故乡之感。所以作者说“我已没有了故乡。
    “我们总是在走,一边走一边播撒着全世界都能生长的种子。我们随遇而安、落地生根;既来则定、四海为家。我们像一群新时代的游牧民族,一群永无归宿的流浪移民。也许我走过了太多的地方”,可知作者总是在走,走过太多的地方,到哪里都随遇而安,落地生根,所以说我已有了太多的“第二故乡”。
    作者笔下的“故乡”不只是指单纯的地域,更多的是指精神的家园。一个安放感情的地方。所以。“故乡”随性而动,因情而生;所以。“我走过了太多的地方,我已有了太多的第二故乡”;所以,只要作者“还会继续流浪”,就会处处无家处处家。她的故乡就会如题目所说——故乡在远方。对于现代人而言,安土重迁的恋家情结不再牵绊人们追求幸福的脚步,现实有时也让人们背井离乡,在这样的时候怎样找到精神世界的归属才更值得思索。作者用她的文字指给了我们一条通向精神家园的路。
    【点睛】
    散文是一种重要的文学体裁,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可以发表议论,而且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神不散”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无不为更好的表达主题服务。阅读这类文本一定要掌握答题方法,并且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分析,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
推荐文章
  • 山中 初至巴陵与李十二白裴九同泛洞庭湖(其

    【原文】 山中 [唐]王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初至巴...

  • 最好的结果

    【原文】 最好的结果 莫小米 那一天,父亲走失了。 父亲是去邻村喝喜酒的,本来是跟村...

  • 品味遗憾

    【原文】 品味遗憾 ①遗憾,字典上的解释是 不称心 、 大可惋惜 (的心理),既然如...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原文】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 铁如意

    【原文】 铁如意① 谢翱 仙客五六人,月下斗婆娑。 散影若云雾,遗音杳江河。 其一起...

  • 水调歌头·登甘露寺多景楼望淮有感

    【原文】 水调歌头 登甘露寺多景楼望淮有感 程珌 天地本无际,南北竟谁分?楼前多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