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竹图卷文

发布时间:2021年12月12日更新时间:2025年10月13日作者:李贽文章ID:55873浏览:

【原文】
    方竹图卷文
    (明)李贽
    ①昔之爱竹者,以爱故,称之曰“君”。非谓其有似于有斐之君子①而君之也,直怫悒无与谁语,以为可以与我者唯竹□,是故傥傥:姑且相约而谩相呼,不自知其至此也。或日:“王子②以竹为此君,则竹必以王子为彼君矣。此君有方有圆,彼君亦有方有圆。圆者常有,而方者不常有。常不常异矣,而彼此君之,则其类同也,同则亲矣。”然则王子非爱竹也,竹自爱王子耳。夫以王子其人,山川土石,一经顾盼,成自生色,况此君哉!
    ②且天地之间,凡物皆有神,况以此君虚中直上,而独不神乎!传曰:“士为知己用,女为悦已容。”此君亦然。彼其一遇王子,则shū(古同“疏”)节奇气,自尔神王,平生挺直凌霜之操,尽成箫韶驾风之音,而务欲以为悦己者之容矣,彼又安能孑然独立,穷年瑟瑟,长抱知己之恨乎?由此脱之,鹤飞翩翩,以王子晋世也③。紫芝烨烨,为四皓饥也④。物之爱人,自古而然矣,而其谁能堪之。
    ③今之爱竹者,吾惑焉。彼其于王子,不类也。其视放傲不屑,至恶也,而唯爱其所爱之竹以似之。则虽爱竹,竹固不之爱矣。夫使若人而不为竹所爱也,又何以爱竹为也?以故余绝不爱夫若而人者之爱竹也。何也?以其似而不类也。然则石阳之爱竹也,类也,此爱彼君者也。石阳习静庐山,山有方竹,石阳爱之,特绘而图之,以方竹世不常有也。石阳将归,难与余别,持是示余,何为者哉?余谓子之此君已相随入蜀去矣,何曾别。
    【注】①有斐:有文采的样子。《诗经·淇澳》中有“有斐君子”之语。②王子:东晋王子猷。他雅爱竹子,有“何可一目无此君”之语。③王子晋:即王子乔,东周人,传说他成仙后乘白鹤升天。④四皓:指秦末隐居在商山的四位白发皓须老者。相传四皓作《紫芝曲》,中有“晔晔紫芝,可以疗饥”之句。烨烨,一作“晔晔”,美丽繁茂的样子。

【问题】
    2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1分)
    A.哉
    B.乎
    C.耳
    D.也
    22.分析文章第②段列举王子晋、四皓事例的用意。(3分)
    23.下列对文章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以昔之爱竹者与王子猷作对比,表明他与竹同类则亲、竹也爱他的观点。
    B.以士为知己、女为悦已与王子猷爱竹作类比,表现他对竹子的知遇之感。
    c.第②段以拟人手法形象描绘竹子的气节神韵,表达作者喜欢竹子的原因。
    D.以昔之爱竹者与今之爱竹者作对比,突出今之爱竹者狂放傲慢缺乏真爱。
    24.第①、第③段画线短语意思相同,它们有何不同作用?(3分)
    25.作者认为“凡物皆有神”,物也爱人,对此观点加以评析。(3分)

【参考答案】
    21、C
    22、仙鹤为王子晋飞翔,紫芝为四皓疗饥,这样由竹子爱人推及到凡物皆有神,凡物皆爱人,使议论更加深入。
    23、A
    24、前者由物外形的不同,进一步阐明人性与物性相通,可以彼此视作同类的道理,为下面的议论张本。而后者以方竹在世界上不常有,说明石阳爱方竹、画方竹的原因。
    25、示例1:这种观点并不科学。人与物原本就不是同类,人能感知物的存在.而物不具备感知力,所谓的物爱人只不过是人的主观情感投射于客观事物而产生的移情效果,并非真正的物爱人。
    示例2:这个观点具有独特的审美意义。建立审美关系有一个前提,那就是人与物之间的平等关系,如文中所说是“其类同”,人以平等真挚之情爱物,人能亲近物,物才能主动向人展示自身之美,达到物我交融的境界。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
推荐文章
  •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原文】 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

  • 夜雨寄北

    【原文】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

  • 一丛花·今年春浅侵年

    【原文】 一丛花 今年春浅侵年① 苏轼 今年春浅腊侵年②。冰雪破春妍。东风有信无人...

  • 流莺

    【原文】 流莺① 李商隐 流莺飘荡复参差,度陌临流不自持。 巧啭岂能无本意,良辰未必...

  • 暮春山间

    【原文】 暮春山间 【宋】黄公度 缓步春山春日长,流莺不语燕飞忙。 桃花落处无人见...

  • 卜算子·席间再作

    【原文】 卜算子 席间再作 葛立方 袅袅水芝①红,脉脉蒹葭浦②。淅淅西风淡淡烟,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