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生态文明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经历的最高层次的文明形态。任何文明形态都必须具有与之相适应的主体承担者,生态文明的主体承担者是“公共人”与“生态人”组合而成的“生态公民”。
所谓公共人是指在公共领域中受公共精神驱动,参与公共事务治理,维护公共利益的行动者。作为公共人,生态公民首先应具有生态正义观念,公平地在社会主体之间分配生态权益和生态责任。生态公民强烈主张生态资源合理公正的配置,损害生态环境必须受到相应惩罚,利益受损者应给予相应补偿。其次,生态公民应具有生态权力观念。生态公民行使生态权力的方式主要是言行,即生态公民通过理性表达利益诉求影响环保法规政策的制定,改变不合理的环境决策,纠正不合法的环境行为。再次,生态公民应具有生态合作观念。对于公共领域而言,公共产品是群体互动的产物。生态公民必须在复杂公共关系网中不断地与其他行动者产生联系,才能持续性地再生产生态公共产品。
生态人是指以追求人的生态性存在作为目标,以人与自然的和谐作为行为准则,具有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人。作为生态人,生态公民首先具有生态道德意识,将生态文明内化为精神上的自觉追求,最终外化为一种绿色生活方式。在生态道德的指引下,生态公民无论身在何处,有没有外界监督,他们都会表现出高尚的生态道德情操,不随意乱扔垃圾,不损害自然环境。其次,生态公民具有生态理性意识,主动反省人类对自然界的过度伤害,自觉选择符合自然规律的生活方式。生态理性可以使生态公民摆脱人类物质需求欲望的束缚,摒弃“自私、贪婪”本性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再次,生态公民具有生态感恩意识,总是怀着感激之情善待自然万物。由于自然界对人类物质满足和精神享受的馈赠,生态公民对自然生态具有浓厚的敬重和热爱之情,这种情感最终汇聚成一股捍卫生态利益的无形力量。
生态危机一方面可以归结为公共资源的破坏,因而需要公共人在场以保护公共资源,另一方面也可以归结为生态道德的滑坡,因而需要生态人出场以重塑生态精神。公共人在伸张公共资源分配正义的过程中提升了生态道德意识,并逐渐具有生态人的品质;而生态人在遵循生态道德规范行事的过程中提高了生态正义观念,并逐渐具有公共人的气质。只有培育兼具“公共人”与“生态人”两种品质的生态公民,生态文明的新时代才能真正到来。(摘编自李波、于水《生态公民: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基础》)
【问题】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为公共人,生态公民的生态正义观体现在享有生态权益的同时主动承担生态责任。
B.通过言行表达利益诉求,制定环保法规,是生态公民行使生态权力的主要方式。
C.生态公民具有敬重和热爱自然的情感,这种情感直接推动了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
D.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化解生态危机,既需要加强公共资源保护也需要重塑生态精神。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二段从公共人的角度论述生态公民应有生态正义、生态权力和生态合作观念。
B.第三段论述了道德、理性和感恩三种意识对于塑造公民个体生态精神的价值。
C.文章在阐释生态公民的两种品质时,都是先界定概念内涵,然后做特征分析。
D.文章条分缕析,逐层递进,论证生态公民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和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生态公民应有生态合作观念,主要是因为在参与生态公共事务时个体力量太弱小。
B.如果某人能在生活中遵循绿色生活方式,那么他可能是一个具有生态道德意识的人。
C.生态公民兼具“公共人”“生态人”两种品质,二者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关系。
D.如果培育生态公民时意识不到位,措施不得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就会是一句空话。
【参考答案】
1.(3分)D(A选项,对应原文为“作为公共人,生态公民首先应具有生态正义观念,公平地在社会主体之间分配生态权益和生态责任”。据此,公民的生态正义观主要体现在“公平分配”,而不是“享有”和“承担”。故选项A表述错误。B选项,对应原文为“生态公民行使生态权力的方式主要是言行,即生态公民通过理性表达利益诉求影响环保法规政策的制定,改变……纠正……”。原文的说的是“影响”,这和选项中的“制定”不等值。故选项B表述错误。C选项,对应原文为“生态公民对自然生态具有浓厚的敬重和热爱之情,最终汇聚成一股捍卫生态利益的无形力量”。“捍卫生态利益的无形力量”是意识层面的,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影响应该是间接的。生态公民对自然的情感化为生态感恩意识,这种感恩意识会促使人们捍卫生态利益,进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故选项C表述错误。D选项,对应原文为文章最后一段。原文对形成生态危机的原因分两个方面分析,并指出解决生态危机“需要加强公共资源保护也需要重塑生态精神。”。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也需要“培育兼具‘公共人’与‘生态人’两种品质的生态公民”,即“需要加强公共资源保护也需要重塑生态精神。”故选项D是正确选项。)
2.(3分)D(A选项是对第二段论证内容的分析。第二段从公共人的角度,论述了生态公民应具有的三个观念:生态正义、生态权力、生态合作。三者有明显的标示词提醒,共同构成了作为公共人的生态公民特征分析。故选项A表述正确。B选项是对第三段论证内容的分析。第三段从生态人的角度,论述了生态人的三个意识:道德、理性、感恩。三者都是从个体精神层面来讲,具有塑造个体精神的价值。原文第四段陈述“因而需要生态人出场以重塑生态精神”是对第三段生态人价值的总结。由此可以看出“第三段论述了道德、理性和感恩三种意识对于塑造公民个体生态精神的价值”是对第三段内容的概括。故选项B陈述正确。C选项,文章“阐释生态公民的两种品质”对应的是原文第二段和第三段。两段段首都是概念界定,然后都从三个角度阐述品质特征。故选项C表述正确。D选项,“文章条分缕析,逐层递进”是对原文论证特点的概括。原文开头段提出“生态公民”这一概念,然后分两个角度阐释,每个角度都分三点具体展开,称之为“条分缕析”是合理的。但,第二段的“公共人”和第三段的“生态人”两者之间是并列关系,不能称之为“逐层递进”。故选项D表述错误。)
3.(3分)C(A选项,“生态公民应有生态合作观念”源于文章第二段,原文强调“生态公民必须在复杂公共关系网中不断地与其他行动者产生联系,才能持续性地再生产生态公共产品”。从此处可以推断生态公民必须和其他行动者产生联系才能在参与生态公共事务时发挥出力量,换言之,生态公民在参与生态公共事务时个体力量太弱小,所以,只有持合作观念的生态公民才能发挥更大作用。故选项A推断合理。B选项,推断源自原文的信息是“生态公民无论……有没有外界监督,他们都会表现出高尚的生态道德情操,不随意乱扔垃圾,不损害自然环境”。选项中“遵循绿色生活方式”是对“不随意乱扔垃圾,不损害自然环境”的概述式表达。“遵循绿色生活方式”从原文来看,是因为高尚的生态道德指引。但选项中“某人能在生活中遵循绿色生活方式”,其“遵循”的原因可能源自内心道德的指引,也可能来自外界的强制约束。所以,只能做出可能性推断:那么他可能是一个具有生态道德意识的人。故选项B推断合理。C选项,“公共人”与“生态人”是“生态公民”的两种品质属于原文首段和尾段陈述的信息。基于原文信息,公共人和生态人分别从不同的路径强化生态环境的保护,只是路径不同,但不是路径相互对立。两种路径之间的关系应该是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相互促进。选项中“二者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关系”的“对立”说法错误。故选项C的推断不合理。D选项,原文最后一段“只有培育兼具‘公共人’与‘生态人’两种品质的生态公民,生态文明的新时代才能真正到来”,原文第一段曾说“任何文明形态都必须具有与之相适应的主体承担者”。这表明培育生态公民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条件。选项中的“如果培育生态公民时意识不到位,措施不得力”相当于说如果不能很好地培育出生态公民,由此推导出的结果是生态文明的新时代不能真正到来,即“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就会是一句空话”。故选项D推断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