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史官助赏罚论
苏辙
域中有三权:曰天,曰君,曰史官。圣人以此三权者制天下之是非,而使之更相助。
夫惟天之权而后能寿夭祸福天下之人,而使贤者无夭横穷困之灾,不贤者无以享其富贵寿考之福。然而季次、原宪,古所谓贤人者也,伏于穷阎之下,布衣饘粥之不给。盗跖、庄蹻,横行于天下,食人之肝以为粮,而老死于牖下,不见兵革之祸。如此,则是天之权有时而有所不及也。故人君用其赏罚之权于天道所不及之间,以助天为治。然而赏罚者,又岂能尽天下之是非!而赏罚之于一时,犹惧其不能明著暴见于万世之下,故君举而属之于其臣,而名之曰“史官”。
盖史官之权,与天与君之权均,大抵三者更相助,以无遗天下之是非。故荀悦曰:“每于岁尽,举之尚书,以助赏罚。”夫史官之兴,其来尚矣。其最著者,在周曰佚,在鲁曰克,在齐曰南氏,在晋曰董狐,在楚曰倚相。观其为人,以度其当时之所书,必有以助赏罚者。【然而不获见其笔墨之所存,以不能尽其助治之意。】独仲尼因鲁之史官左丘明而得其载籍,以作为《春秋》,是非二百四十二年,虽其名为经,而其实史之尤大章明者也。故齐桓、晋文有功于王室,王赏之以侯伯之爵,征伐四国之权,而《春秋》又从而屡进之,此所以助乎赏之当于其功也。吴、楚、徐、越之僭,皆得罪于其君者也,而《春秋》又从而加之以斥绝摈弃不齿之辞,此所以助乎罚之当于其罪也。若夫当时赏罚之所不能及,则又为之明言其状,而使后世嗟叹痛惜之不已。
呜呼!贤人君子之功烈与夫乱臣贼子罪恶之状,于此皆可以无忧其无闻焉。是故古者圣人重史官。当汉之时,号曰太史令,而其权在丞相之上。郡国计吏,上计于太史,而后以其副上于丞相、御史。【夫惟知其权之可以助赏罚也,故尊显之。】然则后之史官,其可以忽哉!
【问题】
8.下列对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贤者无以享其富贵寿考之福长寿
B.犹惧其不能明著暴见于万世之下清楚
C.夫史官之兴,其来尚矣高尚
D.以度其当时之所书推测
9.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则是天之权有时而有所不及也则群聚而笑之
B.此所以助乎罚之当于其罪也所以遣将守关者
C.于此皆可以无忧其无闻焉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D.其可以忽哉吾其还也
10.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天下有三种权力可以互相帮助,这就是天权、君权和史官之权。
B.天权不能对季次等贤者及盗跖等不贤者进行赏罚时,可以用君权来补充。
C.《春秋》明白地记载了诸侯们的功过,因而使后世之人对周王室义愤不已。
D.郡国统计官员先把情况报给太史令,然后把副本上报给丞相和御史大夫。
11.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然而不获见其笔墨之所存,以不能尽其助治之意
②夫惟知其权之可以助赏罚也,故尊显之
12.下列对相关史书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是国别体史书,儒家经典之一,以鲁国十二公为次序记述当时的历史。
B.《左氏春秋》是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烛之武退秦师》就选自这本书。
C.《战国策》西汉刘向编辑,主要记述战国时期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
D.《史记》原名《太史公书》,鲁迅先生曾称赞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13.阅读全文和链接材料,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链接材料: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论语.公冶长》)
①苏辙认为“史官”有哪些作用?请简要概括。
②链接材料中,有两种人是孔子和左丘明以为“耻”的,请谈谈对你做人有什么启示。
【参考答案】
8.C
9.A
10.C
11.①然而现在已经看不到他们的记载了,因而也不能知道他们是如何尽到帮助君主赏罚的权力的。②只因为知道史官的权力,可以用来帮助君主的赏罚,所以使他处于尊贵显耀的地位。
12.A
13.(1)文中“史官”的作用:①与天、君主互相交替补充来裁断天下的是非;②帮助君主赏罚功过之人;③传播贤人的丰功伟绩和记载贼子的罪恶行径,使后世知晓。
(2)孔子和左丘明都感到可耻的人:花言巧语,对人表现出过分的恭敬;把怨恨藏在心里,却表面上对人友善。
【解析】
8.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词语的意思。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C项,“尚”,结合前文内容“夫史官之兴”分析,应该译为久远、悠久。句意:时间是很悠久的。
9.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解答此题时,需要逐项分析。A项,均为“于是、就”。B项,分别译为用来;……的原因。C项,分别是句尾语气词;兼词。D项,分别译为怎么;还是。
10.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意的理解与分析。C项,结合文本内容“若夫当时赏罚之所不能及,则又为之明言其状,而使后世嗟叹痛惜之不已”分析可知,“因而使后世之人对周王室义愤不已”理解有误。
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11.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1)“其”译为他们的,“以”译为因而,“助”译为帮助,“治”译为治理。(2)“故”译为所以,“显”译为显耀的。
12.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相关史书的解释。A项,“国别体史书”错误,应该是中国现存第一部编年体的史书。
13.试题分析:本题属于探究题。既有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也有拓展延伸。结合文本内容分析苏辙认为“史官”的作用,“圣人以此三权者制天下之是非,而使之更相助”“然而赏罚者,又岂能尽天下之是非!而赏罚之于一时,犹惧其不能明著暴见于万世之下,故君举而属之于其臣”“贤人君子之功烈与夫乱臣贼子罪恶之状,于此皆可以无忧其无闻焉”等,概括为与天、君主互相交替补充来裁断天下的是非;帮助君主赏罚功过之人;传播贤人的丰功伟绩和记载贼子的罪恶行径。结合②链接材料,谈谈对做人的启示,“巧言、令色、足恭”花言巧语,对人表现出过分的恭敬;“匿怨而友其人”,把怨恨藏在心里,却表面上对人友善。启示可以结合这两类人的特点阐述即可,如我们做人应该表里如一等。
【参考译文】:
天地之间有三种权力:天、君主、史官。圣人用这三种权力来裁断天下的是非,而且使他们互相交替帮助。
只因有天这种权力的存在,所以能够使天下人或长寿或夭折,或享福或受灾,从而可以使那些贤能的人不遭遇夭折横祸贫穷困苦的灾祸,不贤能的人不能享受富贵长寿的福分。然而像季次、原宪这样的古来所谓的贤人,退隐于穷街小巷,粗布衣、稠一点的粥都无法供给。而像盗跖、庄蹻这样的人却横行天下,用人肝作为粮食,却能老死家中,没有受到战乱之祸。像这些,就是天的权力有时候也有达不到的地方,因此君主用他们的赏罚的权力在天的权利达不到的地方,来帮助天的治理。然而君主的赏罚,难道就能穷尽天下的是非吗?何况赏罚只是一时的事情,还惧怕它不能够清楚明白的显露于万世之后,所以君主就把这个事情托付给他的臣子,而把这种官员称为“史官”。
唉,贤人君子的丰功伟绩和那些乱臣贼子的罪恶行径,由此都可以不用担忧不传到后世了。因此古代的圣人非常重视史官。在汉代,史官名为太史令,他的权力还在丞相之上。郡国每年统计情况的官员,首先把各自的情况上报给太史令,然后才把副本上报给丞相和御史大夫。只因为知道史官的权力,可以用来帮助君主的赏罚,所以使他处于尊贵显耀的地位。既然如此,(对于)后代的史官,怎么可以忽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