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之道:广博与精深

发布时间:2020年6月22日更新时间:2023年1月1日作者:未知文章ID:43852浏览:

【原文】
    读书之道:广博与精深
    ①广博与精深,是读书的两个法门,相得益彩,缺一不可。就像《论语》里关于学与思的关系一样,精而不博则执,博而不精则散。
    ②杜甫那句脍炙人口的名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一语道出了广博的意义。读书,就像人生行路,走多了,看多了,自然会有对于人生的领悟,博览是为了提升眼界,扩展知识面,不博无以广知。清代军事家胡林翼曾说:“读书当旁拨远览,博通天人,底几知上下古今之变,而卓然成家。”博览是为了兼收并蓄,博采众长,最终为己所用。
    ③但是,博览不可博而不思,郑板桥的打油诗“读书破万卷,胸中无适主,便如暴富儿,颇为用钱苦”,便嘲讽了这种书呆子。读书不能一味求多,重要是得抓住要领,得其精髓,弃其糟粕。正如曾国潘所言:“万卷虽多,而提要钧玄不过数语。”
    ④广博之余,也需精热。读书唯精,是加强某一方面知识能力的必经之路。怎样精,如何热?大儒朱熹给了答案,“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为有功耳”。读经典书,必须专心致志,虚心探索,反复研读,没有捷径。毕淑敏一部童话故事《美人鱼》都能常读常新,品出幻想、爱情、亲情、坚持等诸般滋味,足以见,不同时期,不同际遇,或者经过时事的变迁,再读同一本书,总能有不同的体会,得到更多的收获。所谓温故而知新,即如此矣。
    ⑤博览与熟读,看似矛盾,实则一体两面,缺一不可。鲁迅先生说:“不先泛读群书,则会无所适从或失之偏好,广然后深,博然后专。”博览是熟读的基础,书读多了,才能读深,书读深了,才有可能达到东汉郑玄所谓“举一纲而万目张,解一卷而众篇明”的境界。于是,不如向梁启超先生学习,将博览与熟读相融合:每日所读之书,最好分两类,一类是精熟的,一类是涉览的。
    ⑥总之,开卷有益,领袖毛泽东曾直白地告诉我们读书的重要性:“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一日不读。”读书是为了活着,是为了成为一个健全的人。或博览或精读,既博览又精读,生命不息,读书不止。

【问题】
    5.请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2分)
    6.本文的论证思路是怎样的?(3分)
    7.“书读深了,才有可能达到东汉郑玄所谓“举一纲而万目张,解一卷而众篇明”的境界一句中,“可能”一词可以删去吗?为什么?(4分)
    8.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4分)
    9.“不同时期,不同际遇,或者经过时事的变迁,再读同一本书,总能有不同的体会,得到更多的收获”,你有过类似的读书体验吗?请分享一下。(40字左右)(5分)

【参考答案】
    5.广博与精深,是读书的两个法门,相得益彰,缺一不可。
    6.本文开门见山,提出论点之后,引用名言,解释了“广博”的含义,在此基础之上,论证了广博与精熟的关系,最后归纳总结,重申论点。
    7.不可以“可能”起限定作用,既客观的反映了书读深了,所能达到的境界,又防止了认同问题的绝对化,使说理和缓,易于让人接受,体现了议论文语言严密性的特点。
    8.道理论证和举例论证。
    9.合乎题意即可。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
推荐文章
  • 山中 初至巴陵与李十二白裴九同泛洞庭湖(其

    【原文】 山中 [唐]王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初至巴...

  • 最好的结果

    【原文】 最好的结果 莫小米 那一天,父亲走失了。 父亲是去邻村喝喜酒的,本来是跟村...

  • 品味遗憾

    【原文】 品味遗憾 ①遗憾,字典上的解释是 不称心 、 大可惋惜 (的心理),既然如...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原文】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 铁如意

    【原文】 铁如意① 谢翱 仙客五六人,月下斗婆娑。 散影若云雾,遗音杳江河。 其一起...

  • 水调歌头·登甘露寺多景楼望淮有感

    【原文】 水调歌头 登甘露寺多景楼望淮有感 程珌 天地本无际,南北竟谁分?楼前多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