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路遥的价值
赵勇
长期以来,路遥与他的《平凡的世界》在许多专业人士那里评价不高,在中国当代文学史的教科书中或者绝口不提或者一笔带过。我觉得这是一件十分诡异的事情。而这种诡异也反映出读者与专家在文学观上的矛盾与冲突。读者依据朴素的文学直觉形成认识,而专家则借助于某种文学观念形成判断。我甚至可以大胆推测,那些在当代文学研究界已经成名的专家学者,他们现在很可能还被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形成的某种先锋或伪先锋的文学观念架着,他们不愿意回归朴素,也不愿意用迟到的肯定来承认他们的疏忽与失误。
但路遥的读者却打破了专家学者的沉默,他们以古老的、口口相传的方式传播着路遥与他的作品,并让他的作品成了普通读者的圣经。因此,如果说《平凡的世界》已是当代文学经典,我更愿意把这部作品看做民选经典。民选经典不同于专家学者评选出来的经典,它不是少数人的爱物,而是大多数读者的选择。当一部作品拥有了强大的读者基础时,它甚至会给一些专家学者带来压力,并促使他们重新做出价值判断。在路遥与他的作品这里,我已经看到了一些改变的迹象。
作家有两类,一种作家主要为作家写作,他们因此成为作家们的作家;另一种作家主要为读者写作,他们因此成为读者的知心朋友。作家写出的作品也分两类,一种是可写性文本,一种是可读性文本。在文学价值上,许多人认为可读性文本低于可写性文本,为读者写作的作家低于为作家写作的作家。但是我想,一部文学作品出现之后,它总会呈现出多种价值。有写作技巧价值,有审美教育价值,有社会认识价值,甚至有人生激励价值。《平凡的世界》或许在第一种价值上不算太高,但是我们必须承认,它在后三种价值上已达到了相当的高度与水准。而正是这后三种价值,让它赢得了无数读者的厚爱。
我在一篇关于路遥的短文中说:路遥之所以具有价值,是因为他把文学当成了一项神圣的事业,这与后来者把文学当成一种职业或产业的做法截然不同。大家都知道,路遥去世于1992年,那是一个许多人都在念叨“市场经济了,文学怎么办”的年头。而从此往后,文学也开始了市场化、商品化的进程。所以,我常常会猜想,如果路遥能够活到今天,如果他能经历市场经济大潮的滚滚红尘,他与他的文学将会做出怎样的选择?这种猜想当然不会有任何答案,但我却总希望看到某种答案,获得某种启示。
因此,我更愿意把路遥及其写作看做上世纪80年代留给我们的一份宝贵的文学遗产。上世纪80年代还是一个有着理想主义精神气质的年代,也是一个文学有着其光荣与梦想的年代。路遥以他的写作实践拥有了那种光荣,实现了那种梦想,同时,他也以“作家之死”的方式把自己对文学写作的痴情、对文学理念的守护、对文学信仰的追求凝固成一个永恒的、意味深长的姿态。这又是路遥及其文学的另一种价值。
(选自《齐鲁晚报》2010年2月1日,有删改)
【问题】
12、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A.专家借助于某种文学观念形成判断,读者依据朴素的文学直觉形成认识,他们在文学观上存有矛盾与冲突。
B.《平凡的世界》长期以来在中国当代文学史的教科书中不被重视,与专家学者不愿意承认他们的文学判断的疏忽与失误有很大关系。
C.路遥的读者越来越强大,这打破了专家学者的沉默,使他们对路遥及其作品重新做出了价值判断。
D.《平凡的世界》具有很高的审美教育价值、社会认识价值和人生激励价值,这也是读者所看重的,因此成为读者的知心朋友。
E.路遥是为读者写作的作家,而且他所写的作品比较适合读者采用古老的、口口相传的方式传播,所以赢得了无数读者的厚爱。
13、下列对路遥的《平凡的世界》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平凡的世界》是路遥在上世纪80年代创造出来的文学作品,它深受读者喜爱,成了普通读者的圣经。
B.长期以来,《平凡的世界》虽然在读者那里有很高的口碑与人气,但在许多专业人士那里评价不高。
C.《平凡的世界》不被专家学者所看重,缘于专家学者被某种先锋或伪先锋的文学观念禁锢,这已经成为一种共识。
D.《平凡的世界》寄寓了作者路遥上世纪80年代所拥有的理想主义精神气质,以及对文学理念的守护、对文学信仰的追求。
14、作者认为路遥的价值体现在哪里?请简要概括。(4分)。
15、作者在第4段为何说“这种猜想当然不会有任何答案,但我却总希望看到某种答案,获得某种启示”?(4分)
【参考答案】
12.C、E(C使他们对路遥及其作品重新做出了价值判断”与原句“并促使他们重新做出价值判断”不符;E原因解说有误)
13.C(“这已经成为一种共识”错,这只是作者的个人猜测)
14.(1)路遥主要为读者写作,他的作品成了民选经典,留给我们一份宝贵的文学遗产;(2)路遥把文学当成了一项神圣的事业,而不是后来人所认为的一种职业或产业;(3)路遥把自己对文学写作的痴情、对文学理念的守护、对文学信仰的追求凝固成一个永恒的、意味深长的姿态。(答对2点3分,3点4分)
15.猜想不会有任何答案,是因为路遥没有活到文学已开始了市场化、商品化的进程的时候。“总希望看到某种答案,获得某种启示”,含蓄地表明了作者的观点:只有痴情于文学创作,把文学当成一项神圣的事业,而不是当成一种职业或产业,作家及其作品才会有价值,才能赢得无数读者的厚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