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进入
朱以撒
院子里有一棵朴树,是从什么地方移植过来的,已经显出苍老之相。为防止倒伏,工人在树干上钉了许多大钉子,用木架支撑着。几次下来,树干上就集中了不少锋利的钉子。早先叫工人来拔过一次,无奈钉子扎得太深,有一枚钉子的头拔了出来,身子却永远留在里边,这让我很不舒服。一日,见到一架木梯,便找来羊角锤、老虎钳,由自己来处理钉子问题。当几枚钉子成功地取出,从高处扔下,发出清脆的声响,我从摇摇晃晃的木梯下到地面,不禁满心欢喜。如果不是一个人感同身受觉得疼痛,对一棵树表示怜悯,那么这棵朴树至死都将身怀钉子——一棵有能力长到摩天的大树,对于扎入体内的钉子,居然无能为力,只能靠不断壮大自己的方式,使钉子变得渺小。
钉子是最易于进入对方内部的一种物质,它尖锐、坚硬,一有来自外在的力量,就突兀而起,紧紧咬住一个地方不放,而要拔出来又特别困难。也许那个钉钉子的人也觉得不妥,想着日后要把它拔出来,但时日一过,往往忘得一干二净。
今日的木匠已经不是鲁班的传人,他们荒疏了榫卯组合的功夫,总要借助钉子。打钉机一梭子过去,木板就相拥在一起,这真的加快了工作进度。早先请一个木匠到家,管他吃住,把一些曲里拐弯歪瓜裂枣般的木头疙瘩扔给他,让他做这个做那个。木匠不吝惜汗水,却吝惜一枚小小的钉子,又是锯又是刨,又是凿孔,又是做榫头,一个进入,一个含纳,严丝合缝,然后,他才像庖丁解牛后那般,轻松地坐下,点一支烟,歇着。
钉子是机械的产物,各种形式的钉子天文数字般地生产,天文数字般的房屋正在装修,如果像旧日木匠那般,速度会慢得让人受不了——尽管慢生活会使人放松,但是慢到做了两年还没完结,就会让人怀疑慢生活的合理性。现在参观一些古建筑,讲解员说木料的组合找不出一枚钉子,参观者并不为之感动,也不觉得因此就有美感——他们对两种材料如何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并不在意,更不以榫卯组合为一门艺术。如此,钉子的盛世就到来了。
越来越多的人用钉子——一枚小小的钉子居然有如此大的力量,它的身体钻入墙里,仅仅露出一个头,就可以挂一个沉沉的镜框,或者一袋重物。一堵墙就是一个储存器。钉子,除了不占地面,又远离了地面的潮湿,使人觉得再方便、巧妙不过。人们根据物的重量选择钉子的承受度,粗细和长短是有比例的,各有不同的功能。会用钉子的人,分寸感很强,否则,不是太长打穿,就是太短不起作用。那时每家都有一把羊角锤,一面钉进去,一面拔出来。当人们拿起锤子时,钉子的价值就产生了。
和钉子不同的是螺丝钉,它不是直接进入,而是借助螺丝刀,螺旋式地进入。与普通钉子不同,它以慢速度进入,更坚韧有力,更有耐性,绝不迁移。慢在这个时候显示出了力量,如同一个人徐缓进展的人生。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螺丝钉被赋予革命性的含意——每个人都是渺小之至的,但钉在一处就可以产生作用,其中就含有了特定的意味。我几十年间服务于一个单位,不生游移之心,其中也受到这一理论的影响,它肯定了这个职业的价值,自行其道,是很有乐趣的。如今,时日匆匆,把这种观念吹老了。更多的人反螺丝钉的固定而行,不断地弃旧迎新,哪一个槽口也不能留他太久。这也使他们充满探魅的活力,不断探索前路,体验新鲜,感受陌生,挑战角色,直到一把年龄,才乐意稍稍驻足。像孔夫子,五十多岁,历聘诸国十四年,皆在奔走中,直到六十八岁回到鲁国。此时,他坐了下来,捶着已不灵便的腿,不走了。那么,删《诗》《书》,系《周易》,作《春秋》吧。
以前我觉得树木是大地的钉子。它的生长是天意的,也许是风把种子刮到这里,或者飞鸟把粪便中的种子排泄到那里。它们生长起来后,抽枝散叶越发茂盛,风雨是撼不动的,就算雷劈火烧,也是原地生原地死。后来我的想法变了——拔钉子的人来,先挖坑,接着动用吊车,即便一棵树再蟠龙奇崛、虬干坚实,也抵不过吊臂的伟力,有如旱地拔葱,那些隐秘的地下根须,带着泥块,裸露在眼前。此时,任由人去摆弄了。
当然,大地最大的钉子是建筑,无数的水泥桩钉入地下,几十米,几百米,许多高层在这些桩上矗立起来,可扪星月。这些巨大的钉子展示了一个城市的繁华,人居其中感受到它的富足,还有拥挤、嘈杂,尤其是它的坚硬,使城市的柔和大为削弱,婉曲不再。人们在坚硬中生,坚硬中长,在坚硬中久居,已成了必然,就是见了电梯作垂直起降的坚硬气味,也习以为常。外出,到偏僻山乡欣赏老房子,全木质结构,气息安和,让人觉得和祖先近了,说好啊好啊。可是黄昏来了,回去的心就急切起来,没有人愿意住下,觉得还是城里的坚硬更让人快活。
在如同钉子一般疯长的楼市面前,那些阻碍房地产进展的人家理所当然被称为“钉子户”。钉子户的出现,多由拆迁补偿引起。顺从者都搬走了,余下的就是钉子户。有关部门为拔钉子费神费力,房地产公司干脆断水断电,使钉子户成为孤岛。岛上的人孤独和怨恨日长,但最终也不免妥协。当然也有胜利的,他们的要求被接受,尝到了作为钉子的快乐。可是无论如何,没有哪个钉子户是屹立不移的。刘禹锡说过:“风行草偃,其势必然。”在汹汹的房地产开发的大潮里,一枚钉子实在是微不足道……
每当看到钉子,我都不由得想到,自己所处的天地间,有多少坚硬的钉子,正在深深地钉进去,又有多少钉子,正在拔出来。夜静更深,万籁阒寂之际,我仿佛听到了它的声音。
(取材于朱以撒同题散文)
【问题】
2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为文章的线索,“钉子”引发了作者丰富的联想。
B.写为树木取出钉子,其主要目的是表现作者的怜悯。
C.鲁班发明的榫卯组合工艺,属于传统慢生活的典型。
D.处身城市而又向往山乡,是现代人心灵的两歧困境。
22.对下列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榫卯:中国传统建筑、器具制造中的结构方式。榫,音sǔn。
B.庖丁解牛:出自《庄子》,此处形容木匠的轻松。庖,音páo。
C.虬干:此处形容像虬龙一样屈曲、盘绕的树干。虬,音qiú。
D.万籁阒寂:形容所有东西都安静下来。阒:全,都;音jù。
23.根据文意,回答:钉子的盛行,有哪些原因?(5分)
24.写出螺丝钉“革命性含义”的具体内容。(5分)
25.作者写孔子的事例,是为了说明什么道理?(4分)
26.“风行草偃”一词,出自《论语·颜渊》:“君子之德风,人小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请写出你对《论语》这句话的理解及作者在文中用以表达的意思。(6分)
【参考答案】
21.(3分)答案:B(主要目的是引出钉子)
22.(2分)答案:D(“阒”,读qù,寂静)
23.(5分)参考答案:榫卯结构太慢,跟不上生活的节奏,也不被人看好;钉子加快了节奏,方便巧妙,被更多的人接受。【评标】与榫卯对比(慢,不被看好),2分;钉子价值高(节奏快、方便巧妙、被接受)3分。意思对即可。
24.(5分)参考答案:人很渺小,但只要不急躁,坚韧有力,有耐性,绝不迁移,就有价值。
【评标】每一点各1分。意思对即可。
25.(4分)参考答案:写孔夫子在周游列国奔走之后,删《诗》《书》,系《周易》,作《春秋》,是为了说明人不一定像螺丝钉一样,仅仅钉在一处,不断地弃旧迎新,也是可以的。【评标】从反面否定螺丝钉精神,2分;正面说出态度,2分。意思对即可。
26.(6分)参考答案:《论语》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君子的品德好比风,小人的品德好比草,风吹到草上,草就必定跟着倒,比喻道德文教能感化人。作者在这里的意思是说在拆迁风潮滚滚的社会大背景下,谁也顶不住这种风潮的影响。【评标】准确说出对《论语》原句的理解,2分;指明道德教化的作用,2分;说出作者的用意,2分。意思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