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于振海网 > 文集 > 作文 >

小儿有心,蜘蛛何罪?

发布时间:2025年9月19日更新时间:2025年9月19日作者:未知文章ID:91149浏览:

【问题】
    22.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民国老课本由叶圣陶等人主编,丰子恺插图,其中有篇题为“蜘蛛结网”的课文:
    “蜘蛛在檐下结网,既成。一蜻蜓飞过,误触网中。小儿见之,持竿挑网,网破蜻蜓飞去。”
    你对“小儿”的行为有何看法?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综合材料的内容和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22.【写作提示】
    对于“小儿”的行为,可表示赞成,也可表示反对,还可辩证看待。
    如赞成“小儿”的做法,可从小儿”的行为的本质是对生命关爱和尊重这一角度说理。对生命的尊重与关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仁”是儒家思想的根基,孟子说“无恻隐之心,非人也”;而佛家、道家更是讲博爱之心,慈悲万物,不可杀生,不可见死不救。从这一角度理解,唤起对生命的悲悯与关爱,应是教材编写者编写该课文的主要用意。
    如反对“小儿”的做法,可从这样的角度说理:“小儿救蜻蜓”的行为,似乎又破坏了自然界物竞天择的生存法则,也有悖于我们当今所倡导的生态平衡、自然和谐的精神理念。
    如辩证看待,可对“小儿”行为的利弊及其影响表达看法。
    值得一提的是,不管从“人文”还是“自然”角度看问题,都应注意以下两点:第一,应重点围绕“为什么”而写作,即或赞成,或反对,或辩证看待“小儿”行为的理由;第二,立意应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含意”——若抛开材料内容,不是针对“小儿”的行为发表看法;或只把爱心、人与自然的关系等当作话题泛泛而谈,应视为偏题之作。
    【参考例文】
    小儿有心,蜘蛛何罪?
    短小精悍的生活故事,引人深思。小儿因动恻隐之心将网中蜻蜓放走,此举牵动利益双方,蜻蜓意外触网转危为安,是获益者;而蜘蛛苦苦织网最终无果,是受害者。显而易见的是,小儿并不代表任何一方的利益,他不与蜘蛛同伙,也不与蜻蜓为营,却是大大破坏了蜘蛛的劳动成果。小儿有心,蜘蛛何罪?
    或许小儿见到蜻蜓在网中苦苦挣扎时,无比心痛,但是他却是不曾想到蜘蛛辛苦劳作,要是他看到蜘蛛整晚不辞辛劳地织网,不抱怨肯实干,现在抓到蜻蜓,该是要打心里为蜘蛛高兴吧,"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抓到一只蜻蜓啦!先贤有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而我则要说“站在你知道的东西上看世界”。人对世界的认知建立在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上的。小儿许是看过蜻蜓无忧无虑地飞翔、自由自在地跳舞的,见到蜻蜓在网中垂死挣扎时,又想到了“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更何况是漂亮的蜻蜓呢?任何行为决策都有背后理由支撑,小儿持竿挑网就是他已有认知导致的结果。
    人的认知是有局限的,很多时候认为理所当然不容置疑的行为都存在着或大或小的问题。在这个故事中,小儿当然是不会有情感纠结的,很大概率上他会因此而高兴呢,却是破坏了蜘蛛的利益。类似现象在生活当中不胜枚举。小孩妈妈不让小孩和收破烂的孩子玩,看似对自家孩子有利,无可辩驳,但可能会大大地伤害收破烂孩子的自尊心;爱狗人士对贩卖狗肉的人的不置可否,用尽方法阻止狗肉交易,狗肉贩卖者因此而大大受害,生意萧条生活不安。诸如此类的利益困境在生活当中时刻上演。我们总是在自己的世界当中思考事物,符合自己的认知的事物会不加以思考地接受,而对那些超出自己认知范围的事情缺乏耐心。这种思维的懒惰总是让我们安于思维的现状,随着年龄的增长更是顽固不化,怪不得有人说“有的人活了七十二岁,但是在二十七岁已经死了”。
    我们的价值判断是被塑造出来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所生长的环境教给我们如何认识这个世界。一个在天主教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对天主教教义不容置喙,一个在基督教家庭长大的孩子却会对基督教教义深信不疑,如果这两个孩子互换,长大后信仰也会大有不同。外界环境是认识世界的窗口,看到一个怎样的世界,窗口异常重要。假想一下,如果小儿的母亲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蜘蛛保护主义者’,曾经给小儿教诲道“蜘蛛是一种非常有益的动物,帮助人类消灭害虫”,小儿再面对这样的场景该是欣赏蜘蛛捕食的美妙过程了。
    被塑造不可避免且无关对错,但是我们不应该放弃思考和探索,对待外来事物要有愿意了解的心态,不要陷入了固定思维模式的泥潭而又自以为真理在手。此乃小儿给我最大之启示。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
推荐文章
  • 做一个富有亲情的人

    【问题】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①据网友爆料,201...

  • 戮力同心,共筑梦想

    【问题】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35年,在中华民族危急存亡之际,著名...

  • 重视学生书写 培养良好习惯

    【问题】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 在使用...

  • 谁买走了我们的快乐?

    【问题】 22.阅读以下材料,按要求写作。 有这样一则《孩子在为谁而玩》的寓言故事。...

  • 世界在于“我”

    【问题】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英国某家报纸曾给读者出了个讨论题:...

  • 新发现

    今年是改革开放32周年,人民的生活水平、生活环境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一幢幢高楼拔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