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近日有媒体赫然以“医生急救时剪坏患者衣物,救完人遭家属索赔千元”为标题,报道了2017年9月11日下午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全力抢救网吧工作人员李先生而事后遭索赔的事件。该新闻一经发布马上占据各大网站热搜榜,网上出现了一片对索赔的患者家属的讨伐之声。诸如“其实不能怪患者家属,谁叫医生事前不跟家属商量保人还是保衣服”之类的评论充斥各大贴吧。对此,患者家属大呼冤枉。后经记者查证,该报道的正文则为“患者家属称,衣裤被剪坏后,患者部分财物在救治中丢失,遂向医院提出1000元‘失物费’的赔偿要求;院方则回应称患者家属的行为‘可以理解’,并检讨自身工作‘可以更细致’”。
患者家属的遭遇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阐述你的思考和理由。要求: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情何以堪
曾几何时我觉得自己会像一株莲花,“濯清涟而不妖”。不管如何污秽我亦洁身自好。可是不知何时?我竟然对一直坚守的本心动摇了。有个人问我:“老人跌倒你扶不扶?”我竟然犹豫了。我不断的问自己,这是怎么了?我变了,变的另自己都感到陌生。我的本心呢?我的真善美呢?都还在我的心里呀。那为什么这么简单的问题我会犹豫呢?
不由得让我想起:河南女子斑马线被撞躺地一分钟,遭二次碾压身亡的那个视频。当时在这一分钟的间隙里,有很多人和车在她身边经过,可就是这样的情况下,眼睁睁的看着这个女人生命的逝去。当时看到这个视频的时候,我有太多的不敢相信,也有太多的惋惜和悲哀。我不明白那些人为什么那样麻木。后来我问自己会怎么做?第一反应竟是我会在她前面拦着车然后打120。这没错,也会挽救她的生命,可是我的第一反应怎么不是马上跑过去看看她呢?
直到今天“医生为抢救剪坏患者衣物遭家属索赔”这个事件被我知道,感触颇深之余,也思考了一下自己的病症。原来是害怕,是被这些见利忘义,蝇营狗苟之徒的做法影响到了。医生救人一命,急救是不会考虑那么多的,衣服影响手术肯定是要被剪掉。救死扶伤不徒锦旗,也请不要献上如此这般的无奈。不论这个钱是怎么丢的,也不谈法律的定性。就是在这样的一个特殊情况下,救了你一命那就是道义,剪掉衣服也是职责所在。怎么能这样以怨报德呢?钱有那么重要吗?这是对人的良知进行了一次考究。我不知道这个医生是多么的无奈,以后如果再面临同样的情况,又该如何做呢?
不过,我还是相信他再遇到这样的情况,也会同样剪掉病人的衣服,这是他的职责,换成你和我也同样会这样做。我们心里都有一杆秤,知道生命的意义。虽然损失了些金钱,却收获了良心。虽然有些委屈,却坚守了正义。很多东西金钱是买不来的。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则材料作文,核心事件是“媒体”的信息的失真导致网友声讨患者家属。材料涉及的对象有“媒体”“患者家属”“医生”“网友”,从材料中来看,媒体报道错误信息在先,网友跟风声讨在后,前者显示出的是媒体的错误导向,后者显示出的是盲目跟风,这两者的做法无疑是错误的。作为媒体,应对受众起到积极的影响作用,媒体对受众的积极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为受众提供大量的信息;第二,为受众传播知识;第三,为受众提供娱乐;第四,使受众受到教育,增强受众的法律观念和法治意识;第五,对受众的观念和思维方式也会产生影响。作为媒体,对于真假难辨的新闻信息,应当查清真实情况,避免假消息误导受众,欺骗受众;对于受众需要知道、想要了解到的信息,应当进行一定的整理,制作成系统的新闻信息,传递给受众;对于血腥、色情等违背公序良俗、传播负面能量的信息,应当进行一定的过滤,对于负面新闻要有选择地传播,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主流媒体只报喜不报忧,只是由于负面新闻对于社会和谐性和稳定性有着不利的负面影响,主流媒体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应当考虑到新闻信息的社会效应;对于一些公众了解不多但有实际影响的信息,应当进行深度的科普式的报道传播,许多信息与公众密切相关,但是在网络上没有准确的内容,主流媒体需要担负宣传的任务。作为受众,首先要有寻求事实真相的意愿。其次,在信息时代,应该提高自己的新闻辨别能力,对不同来源的信息设置不同的警惕值,并批判性地解读和使用媒体信息应是社会成员的基本技能。也就是说要做个理性的人。
点睛: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比如本则作文,考生可以根据媒体和网友的做法角度立意,对于前者,考生可以从媒体的责任角度分析,对于后者,考生应从理性客观对待信息的角度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