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登庐山

发布时间:2014年9月25日更新时间:2024年2月1日作者:毛泽东文章ID:17946浏览:

    七律·登庐山
    1959年7月1日
    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
    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
    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
    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注释】
    庐山:在江西九江县南,三面环水,屹立在长江边上,是著名风景区。飞峙:飞跃地耸立着。因庐山的附近是平原,庐山像在平地上飞跃起来,所以称飞峙。跃上:一跃而上,指驱车上山。葱茏:形容树木的茂盛。四百旋:登庐山的公路,1953年建成,全长35公里,从山脚盘旋而上,要经过大约四百个弯道。冷眼:以冷静的眼光看待世界,有藐视的意思。热风:语义双关,一是指庐山夏日的自然景象;一是指当时热气腾腾的社会主义建设。九派:长江的九条支流。黄鹤:传说中仙人所乘的一种鹤。崔颢《黄鹤楼》诗:“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此指黄鹤楼。浪下:浪涛滚滚奔流而下。三吴:1959年12月,毛泽东在给庐山疗养院护士钟学坤的回信中说:“三吴,古称苏州为东吴,常州为中吴,湖州为西吴。”此泛指长江下游地区。白烟:白色的烟雾,此指江上弥漫的水汽。陶令:即陶渊明(365-427),东晋诗人。一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曾做过彭泽县令,故称陶令。因不满官场黑暗,又不愿奴颜婢膝、迎合权贵,遂弃官归田,过着躬耕乡里的隐居生活。桃花源:陶渊明在其《桃花源诗并序》中,描绘了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与世隔绝、和平幸福的人间乐园即桃花源,以此寄托其空想的政治理想。

【写作背景】
    庐山是我国著名的游览胜地之一,山势高峻,林木葱茏,襟江带湖,景色奇秀。1959年庐山会议前夕,毛泽东兴致勃勃地登上庐山,立足峰巅,极目远眺,江山胜览,尽收眼底。置身雄伟高耸、满目苍翠的庐山,面对开阔辽远、云海弥漫的景致,诗人心中涌动着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豪迈之情,于是写下了这首讴歌奋发的诗篇。
    195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十周年,新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继续高涨,但国际国内出现了极大的困难。国内,遇到百年不遇的自然灾害,人民公社和大跃进出现“极左”问题,党在工作中出现失误;国外,苏联政府背信弃义,撕毁了中苏两国关于国防新技术的协定,拒绝提供原子弹样品和生产原子弹的技术资料,撤走帮助中国建设的苏联专家,加之大洋彼岸帝国主义的反华叫嚣,使中国处于一时的困难时期。在诗中,毛泽东针对当时国际国内的斗争形势,表现出中国人民独立自主、勇往直前的决心与勇气。
    此诗原稿有小序:“1959年6月29日登庐山,望鄱阳湖、扬子江,千峦竞秀,万壑争流,红日东升,成诗八句。”发表时被作者删去,写作时间改为7月1日。

【赏析】
    首联:“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庐山飞跃地耸立在长江边,沿着登山公路盘旋而上,在葱茏的林荫中,大约要经过四百个弯道。“一山”表明庐山是惟一的一座山,而不是连绵起伏的山脉。一个“飞”字,写出了庐山的突兀,山势的雄奇,在浩浩江河边,庐山像在平地上飞跃起来一样,山的稳定与“飞”的动感形成动静结合;诗人在这动静结合中,用“跃上”二字表达了满怀豪情、充满喜悦的登山之。隋。而山路的回环,山色的秀美,则在登山的路途中尽收眼底。用“飞”、“跃”二字写山姿,写游兴,不仅有化静为动,以形写神之妙,又自然地显示了诗人想象飞动、跃跃欲试的心态,为下句登高望远作了铺垫。
    颔联:“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用冷静的眼光面向世界,一阵热风吹来雨点,洒向辽阔江面的天空。诗人立足峰巅,登高望远,眼见浩渺烟波,联想到国际国内的斗争形势,用严峻、洞幽见微的眼光,看世界上的风云变幻:在全世界革命高潮的冲击下,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终将逃脱不了必然失败的命运,表现了诗人不畏强权、藐视敌人的大无畏革命精神。“热风吹雨洒江天”,表面看是写景,实则蕴意深长。这“热风”是指中华大地上人民群众大干社会主义的蓬勃热情。从新中国成立到1959年,短短十年时间,疮痍满目的旧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奇迹般地解决了这个东方大国的衣食问题,几个世纪来惨遭蹂躏的炎黄子孙成了土地的主人,工业化的脚步已在这个几千年来的农耕国度里踏响。革命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社会主义带给了人们许多看得见的好处,中国人民要走自己的路,为了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正充满活力、信心百倍的大干社会主义。全国范围内已形成了声势浩大的“大跃进”运动。
    颈联:“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连绵不断的浮云横亘在长江九大支流的上空,黄鹤楼在茫茫云海中若隐若现,隐隐约约;滚滚长江滔滔东去,江水茫茫,烟雾袅袅,一派生机勃勃景象,喻示我们伟大祖国的形势多么壮丽,社会主义建设的气象多么辉煌。前一句写空中景致。“横”,横亘,喻云海茫茫,连绵不断;“浮”,飘浮,浮现,指黄鹤在云的上面。此二字既写出了黄鹤楼的高度,又写出了云的飘浮不定。后一句写江上气派,“下”、“起”二字突现了长江恢宏气势和苍茫雄浑,奔流而下,浪花飞舞,激起千层雾。
    尾联:“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陶渊明不知道到哪里去了,桃花源是否能够耕田了呢?诗人的思绪由郁郁葱葱的庐山到烟波浩瀚的长江,由现实的写景到写意,又由现实回溯历史,想到了一千多年前,那个曾经“不为五斗米折腰”而弃官归田的陶渊明,他写的“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人间乐园,从未真正向世界敞开过。而今天,中国大地沧桑巨变,人民当家作主,古人梦寐以求的桃花源,正在逐渐变为现实,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掀起了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建设高潮,中华大地无处不是桃花源。
    这首诗以景写意,虚实结合,动静相应,既写登高望远的景致,也写极目远眺的情怀。庐山的雄伟突兀,长江的恢宏壮阔,透过诗人丰富的情思、雄健的笔力,显得气势磅礴,意气昂扬。
 

顶一下
15
68.2%
踩一下
7
31.8%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
推荐文章
  • 沁园春·雪

    沁园春雪 1936年2月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

  • 水调歌头·游泳

    水调歌头游泳 1956年6月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

  •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1949年4月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

  • 五言排律·晚霭峰间起

    五言排律晚霭峰间起 1914年 晚霭峰间起(萧), 归人江上行(萧)。 云流千里远(萧)...

  • 六言诗·给彭德怀同志

    六言诗给彭德怀同志 1935年10月 山高路远坑深, 大军纵横驰奔。 谁敢横刀立马? 惟我...

  • 西江月·井冈山

    西江月井冈山 1928年秋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