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王大将军①始下②,杨朗苦谏不从,遂为王致力。乘中鸣云露车③径前,曰:听下官鼓音,一进而捷。”王先把其手曰:“事克,当相用为荆州。”既而忘之,以为南郡。王败后,明帝收朗,欲杀之。帝寻崩,得免。后兼三公,署④数十人为官属。此诸人当时并无名,后皆被知遇。于时称其知人。
【注】①王大将军:即王敦。②始下:指将要东下(进攻)。③中鸣云露车:即云车。④署:安排。
【问题】
10.解释选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2分)
【策】之不以其道( )
事【克】,当相用为荆州( )
11.用现代汉语翻译选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1)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译文:
(2)杨朗苦谏不从,遂为王致力。
译文:
12.[甲]文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表达了怎样的情感?(2分)
答:
13.根据你对[甲]文伯乐的理解,指出[乙]文中的伯乐是谁,结合文章内容说出依据。(2分)
答:
【参考答案】
10.(1)用鞭子打(马)(1分)
(2)战胜(攻克或成功)(1分)
11.(1)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或: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不识得千里马啊!(2分)
(2)杨朗极力劝阻,(可是)王敦不听从,于是杨朗(只好)尽心为王敦效力。(2分)
12.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1分)以及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讽刺与鞭挞。(1分)
13.杨朗,(1分)位兼三公后重用当时并没有名望的人,这些人后来都受到朝廷的赏识重用(用原文作答也可)。(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