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名氏《青玉案·年年社日停针线》

发布时间:2012年7月21日更新时间:2023年6月19日作者:无名氏文章ID:3932浏览:

青玉案·年年社日停针线
无名氏①
    年年社日停针线②,怎忍见,双飞燕?今日江城春已半,一身犹在乱山深处,寂寞溪桥畔。
    春衫着破谁针线③?点点行行泪痕满落日解鞍芳草岸,花无人戴,酒无人劝,醉也无人管。

【注释】
    ①无名氏:原作“黄公绍”,唐圭璋《笺注·自序》:“无名氏《青玉案》一首误作黄公绍。词后注云黄公绍《在轩词》不载此首,秦刻本《阳春白雪》、《翰墨大全》、《花草粹编》等书引此首均不注撰人。唯《词林万选》《历代诗余》作黄词。”
    ②社日停针线:唐宋时妇女在社日不动针线。张籍《吴楚歌词》:“今朝社日停针线起向朱樱树下行。”
    ③谁针线:谁来缝补或缝制。

【译文】
    每年到了春社那一天,妇女们都停了针线活,外出游乐;遇到这种日子,我怎忍见双双对对的燕子飞来?今天江城正好已是春天的一半,可我依然只身在乱山的深处和寂寞的溪桥边。
    春衫都已穿破了,又有谁来替我缝补?衣襟上都沾满了我点点行行的泪痕。夕阳西下时,我解下马鞍在长满芳草的岸边休息,这儿的鲜花没有人采来戴,我消愁自饮,没有人来为我劝酒,喝醉了也没有人来理会我。

【赏析】
    词写游子的春愁。
    “箫鼓追随春社近”(陆游《游西山村》),当时江南农村的春社是很热闹的,祭社(祭土地神)祈丰、迎神赛会,男男女女都结伴出门观看盛况;因此,按风俗那一天妇女们也都放下手中的针线活计不做了,称之为“忌作”。“每逢佳节倍思亲”,碰到这样的日子,对于长年羁旅在外的作者来说,自然会更苦苦地思念家中的妻室了。
    词起头用张籍诗而改“今朝”为“年年”,正为表明自己漂泊在外岁月已久,家中妻子社日独处也不止一次了。本来是夫妻可携手同游的日子,如今且不说见到人家夫妻团聚会引起感触,即使是春社前后刚飞来的燕子,因为成双成对,所以也不忍见。“今口”句以下,点明游子的处境,也是交待不忍见双燕的原因。春社正是春分前后,所以说“春已半”。“江城”,是游子客居之地;“乱山”、“溪桥”,为其行路所经,突出环境的荒僻、冷落。“一身”与“寂寞”关合,“已”与“犹”相应,藉此强调羁旅之辛苦与孤单。
    换头“春衫着破谁针线”句,句意承上片末尾,字面上“针线”二字却有意与上片起头重复,使前后的联系更其紧密;只是“针线”在这里作动词用。“着破”二字,见在外为时之久和旅途奔波之劳。衣上沾满泪痕,是辛酸泪,也是相思泪。最后“落日”点明时间,此正增愁之际。“解鞍”,补明人在旅途。“芳草岸”与前“溪桥畔”相呼应,而古诗“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之意象暗含其中。结尾三句,说有好景而无人同赏,欲消愁而无人劝酒,醉倒时也无人扶持,连用“无人”排比,跌宕多姿,充分发挥了词体裁形式的特长。故先着评此词以为末三句“与晁补之《忆少年》起句:‘无穷官柳,无情画舸,无根行客’,同一警绝。唐以后特地有词,正以有如许妙语,诗家收拾不尽耳。”(《词洁》)也正是这个意思。

顶一下
3
75%
踩一下
1
25%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