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枕上

发布时间:2014年9月24日更新时间:2024年10月11日作者:毛泽东文章ID:17890浏览:

    虞美人·枕上
    1921隼
    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夜长天色总难明,寂寞披衣起坐数星寒。
    晓来百念皆灰尽,剩有离人影。一钩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

【注释】
    虞美人:词牌名。据知最初为咏项羽宠妃虞姬而得名。堆:形容愁绪颇多,颇浓,颇重。薄寒:微寒。唐杜甫有诗云:甲子而南异,冬来只薄寒。离人:指毛泽东的爱人杨开慧。残月:黎明时的月亮。

【写作背景】
    毛泽东和杨开慧相识于1913年,在长达七年的交往中产生了爱情,1920年冬天在长沙结婚。他们爱得深沉,是一对革命夫妻。两人相爱之初,杨开慧在日记里写道:“听到他许多的事,看见了他许多的文章和日记,我就爱上了他”,甚至“假如他被人捉去杀了,我一定要同去共这一个命运”。这一对恋人的爱,不同凡响,它是紧紧地与革命事业联系在一起的。要革命,要斗争,加上反动势力的迫害,他们自然有离别之苦,相思之情。一天晚上,毛泽东整理好白天考察所作的笔记,写了寄给《通信报》的通讯,夜已很深了。他熄灯二床,想起新婚的妻子杨开慧,怎么也睡不着。那娇好的身影,温馨的笑靥,似乎就在眼前。定睛观看,却又不见伊人的倩影,室内空静寂寥,颇有:“可堪孤馆闭寒”之况昧。他情思涌动,便披衣起身写了这首佳作。

【赏析】
    该词继承了我国词史上婉约词风的流韵,显出阴柔之美的审美特色。毛泽东曾多次提到他对古典诗词中的豪放派比较偏爱,但他写出的婉约词也如此优美、深情。
    这首词的写作特点是形象具体,情景如在眼前。起首两句,直写诗人因离愁相思之苦,愁绪如堆,置于枕边,犹如“江海翻波浪”,形象感人。三、四句,具体描绘离愁相思之苦:长夜漫漫,“天色总难明”,是实情,也是意念,越苦越难明啊!“寂寞”二字,虚写,透露出愁苦之来由,既照应了前文“愁”字,又为下阕“剩有离人影”作铺垫。“晓来百念皆灰尽,剩有离人影”,相比之中,烘托出爱之深,情之切。末两句,触景更生情:面对向西流的一钩残月,不由得泪眼朦胧,充分表达了离愁之苦,既形象又感人。全词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顶一下
12
100%
踩一下
0
0%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
推荐文章
  • 沁园春·雪

    沁园春雪 1936年2月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

  • 菩萨蛮·大柏地

    菩萨蛮大柏地 1933年夏 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 ...

  • 十六字令三首

    十六字令三首 1934年到1935年 其一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其二 ...

  • 西江月·井冈山

    西江月井冈山 1928年秋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 五言排律·晚霭峰间起

    五言排律晚霭峰间起 1914年 晚霭峰间起(萧), 归人江上行(萧)。 云流千里远(萧)...

  • 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1965年5月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