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这么看:
从艺术角度来说,音乐、文学、绘画,三个里面,音乐的延展性最高,传统绘画最低。因为绘画最直观。艺术欣赏角度,一般是从像不像开始,然后升级,到更深层次,思想性,甚至哲学性。这也是为什么后来绘画,从传统的绘画过渡到了印象派、抽象派,几乎是必然趋势了。
回到唐诗。能想到的名篇唐诗,基本就是这么一个套路,先咏物,或者夸张,或者写实,然后抒情,抒发作者怀才不遇也罢,抒发自己春风得意也罢,基本上都停留在这个阶段。没有脱离写实的阶段。
但是《春江花月夜》,读的时候绝对为之一新,和其他诗歌有所区别。首先,虽然写景,开头还是偏实景(实景写的也十分好,因为充满了动态感,已经是千古名句),到中段,突然为之一变,思维开始发散。也就是所说的“宇宙”意识,时间和空间感,连接起前面动态的精致,这个值得反复慢慢嚼,联系前面的描写来体会那种月升月落,潮来潮去的感觉。
到后面突然又将所有的空间和时间,那种宇宙感觉浓缩,浓缩到一点,一个闺房之中。中期所带来的迷惘感,变成人的迷惘感。虽然是相思情,但是不仅仅是相思情,联系上文的感觉,是那种时间空间相隔,然而时间空间又不相隔的感觉。
整篇诗,从景(初见)的冲击力,到脑海中形成对时间和空间的思考,到人在空间之中的迷惘感。整篇诗歌很完善。是一步一步的思考,已经脱离了借物抒情的套路。
这首诗读起来可能没有《长恨歌》或者李白一些诗歌那么爽,一爽到底的感觉,但是适合慢慢读,慢慢读,慢慢思考,写景时候,那种画面感会十分强烈,然后跟着诗句一步一步代入到思考之中。
个人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