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于振海网 > 文摘 >

晏殊《山亭柳·赠歌者》赏析

发布时间:2022年2月4日更新时间:2023年9月2日作者:未知文章ID:58562浏览:

【原文】
    山亭柳·赠歌者
    晏殊
    家住西秦,赌①博艺随身。花柳②上,斗尖新。偶学念奴声调,有时高遏行云。蜀锦缠头无数,不负辛勤。数年来往咸京道,残杯冷炙漫销魂。衷肠事,托何人?若有知音见采,不辞遍唱《阳春》。一曲当筵落泪,重掩罗巾。
    注:本词作者写作时年已衰老,政治失意。①赌,与人竞赛。②花柳,借指欢场上的歌舞技艺。

【赏析】
    全词通过一个歌者年老色衰遭遗弃的悲惨命运,道出封建社会千千万万被玩弄、遭遗弃的歌女艺妓的共同心声。上片通过描写红歌女年轻时的盛况,反衬出年老的失意。歌女述说自己的出身,自言具有多种高超的艺术技能,敢和人比赛竞争。并且比别人高超,新颖独创,绝不流俗。写当年得意之时,歌声一发,令众人倾倒,博得赏赐无数,不辜负自己多年的辛劳。
    下片描写歌女年老色衰后所遭逢的冷遇,抒发词人对她的无限同情。作者这首词有“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之寓意。这虽然是一个歌女的口吻,但又体现了一个中国旧知识分子、封建士大夫的报国之情。这里的“若有知音见采”之“若有”是实无,也就是悲叹找不到知音。“一曲当筵落泪,重掩罗巾”了。可以想象得出,这个歌女酒筵前唱歌,想起当年得意之时的满堂彩声,眼下却这样凄清冷落,不禁当即流下了眼泪。而当时这个筵席前,作者由歌女之悲哀,引起了自身遭贬受逐,客居外乡的悲伤。晏殊所托喻的是歌女,而歌女内心即使有悲哀,眼中有泪水,也要“重掩罗巾”,不能让人看到。“重掩”,是屡次流泪,屡次擦干。每次感到悲哀,都要强作笑颜,其悲哀就更为深重了。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