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于振海网 > 文摘 >

杜甫《又呈吴郎》赏析

发布时间:2022年11月3日更新时间:2023年8月25日作者:未知文章ID:68777浏览:

【原文】
    又呈吴郎①
    杜甫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②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注释】
    ①吴郎:杜甫吴姓亲戚。杜甫将革堂让给他住,这位亲戚住下后,即有筑“篱”护“枣”之举。邻居妇人向杜甫诉苦,杜甫便写此诗去劝告吴郎。
    ②征求:指征敛赋税。

【赏析】
    清人卢德水说:“杜诗温柔敦厚,其慈祥恺悌之衷,往往溢于言表。”确实,本诗以打枣这件小事人手,表达了诗人杜甫对穷困人民的深切同情。前四句一气贯串,是诗人白叙以前的事情,目的在于启发吴郎。第一句开门见山,从诗人自己过去怎样对待邻妇扑枣说起,似乎对吴郎说:“对于这样一个无依无靠的穷苦妇人,我们能不让她打点枣儿吗?”三、四两句紧接一二句,说明杜甫十分同情体谅穷苦人的处境。五、六两句上下一气,相互关联,相互依赖,相互补充。“防”的主语是寡妇,下句“插”的主语是吴郎。这两句诗言外之意是:这不能怪她多心,倒是吴郎有点太不体贴人。她本来就是提心吊胆的,吴郎不特别表示亲善,也就够了,真不该还要插上篱笆。这两句诗,措词十分委婉含蓄。最后两句是全诗结束,也是全诗的顶点。上下句之间由近及远、由小到大是一个联想的过程。上句,杜甫借寡妇的诉苦,指出正是官吏们的剥削(“征求”)使寡妇乃至天下百姓穷到了极点。这也就为寡妇扑枣行为作了进一步的解脱。下句说得更远、更大、更深刻,指出了使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又一社会根源。这就是“安史之乱”以来持续了十多年的战乱(“戎马”)。这一方面固然是他那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另一方面,也是点醒、开导吴郎的题中之义。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