鹭鸶的脚有多长
金萍
五代后唐时候,有个叫张文宝的人,博学多才,文学造诣很深,写文章妙笔生花、字字珠玑。因此,他常常为皇上起草文书。
张文宝有个侄子叫张仲达,喜欢写诗。有一天,侄子高高兴兴地跑到张文宝家。
张文宝问:“看你满面春风的样子,有什么值得高兴的事情吗?”
侄子得意扬扬地说:“我呀,这些天苦心钻研,写作水平大有长进,境界为之一新。我刚写了一首《鹭鸶诗》,觉得挺满意。尤其是这两句,我最为得意。”侄子说完,便情不自禁地朗诵起来:
“沧浪最深处,鲈鱼初得时。”
张文宝听了,说:“好是好,不过,我看还得再改一次。”
侄子疑惑不解:“还用改吗?我觉得挺有诗味儿的。”
张文宝指着这两句诗,对侄子说:“句子是不错,可并不符合实际呀!鹭鸶的脚是长,有多长呢?二尺、三尺、四尺,差不多了吧。可是,这样的脚,站在清水田里或河边浅滩觅食还可以,要是到了大风大浪的江湖里,恐怕就站不住了。而你在诗里说‘沧浪最深处’,如此一来,要是鹭鸶能站住,那它的脚岂不是太长了吗?”
张文宝这样一说,侄子很不好意思地回道:“我的诗还需要修改。看来,还是您想得周到。”
同学们,读了上面的故事,你会得到怎样的启发呢?写作的时候,运用适当的修辞方法,可以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如果运用不当,反而会弄巧成拙。